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 >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张平)

知识点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张平)

初中物理是学生需要努力的一门学科。很多同学对初中物理和初中数学的态度是一样的。这说明了初中物理的难度。现在边肖将总结初中物理的知识点,供初中生学习和复习。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声音现象知识归纳

1.发声: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声音传播:声音通过媒介传播。True 空不能传输声音。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来自空。

3.声速:在空气体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快,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体快。

4.使用回声测量距离:

5.音乐的三大特征:音色、响度、音色。(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幅度、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6.降低噪音的方法:(1)在声源处;(2)传播过程中的弱化;(3)在耳朵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声能集中。具体应用有:声纳、b超、超声波测速仪、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焊机等。

9.次声波的特点:传播距离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破坏机械建筑。主要发生在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在自然界。此外,人造火箭、飞机、火车和汽车、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能自身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可以使被照射的物体升温,产生热效应(例如太阳的热量通过红外线传递到地球);紫外线最显著的特性是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还可以杀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的最大传播速度为3×108 m/s,而在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被认为是3×108 m/s。

7.我们可以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8.光反射定律:反射光与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与两边的法线分开,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形成虚像;(2)
图像等于物体大小;(3)像与物到镜子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此外,在平面镜中形成的图像随着物体从左向右反转。

11.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生活中不当使用平面镜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可以形成图像。具体应用有:车辆后视镜、商场镜子为凸面镜;手电筒、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镜子的反光镜都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体斜入射到水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与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两侧分离,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光垂直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路径也是可逆的)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状态变化知识总结

1.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量具是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度温度(℃):单位为摄氏度。1摄氏度的调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设定为0度,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设定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的温度分为100等份,每等份分为1度。

3.常见的温度计包括(1)实验室温度计;(2)体温计;(3)寒热记录。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每个细胞0.1℃。

4.
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其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底部或壁面;(3)等待温度计显示稳定数据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应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齐平。

5.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从固体到液体的过程叫做熔化。吸收热量。7.固化:从液体到固体的过程叫固化。释放热量。8.
熔点和冰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为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为冰点。晶体的熔点和冰点是一样的。

9.晶体和非晶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即熔点),而非晶没有熔点。

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的方法包括蒸发和沸腾。它吸收热量。

1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是缓慢蒸发现象,只在液面上。

1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当液体沸腾时,它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13.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位以上的气体流速空。

1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出热量。液化气体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气等。)

15.升华和凝聚: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这叫升华,吸热;而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这叫凝结,需要放热。

16.水循环:自然界的水不断运动变化,形成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光折射知识总结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体斜入射到水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与入射光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线两侧分离,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光垂直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薄的透镜,可以聚光,所以也叫聚光镜。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双焦距外(u >: 2f),形成倒置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双焦距之间(f : 2f)。比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u

6.制作光学图的注意事项:

(1).用工具绘图;

(2)画实线的是实际光线,而不是画虚线的实际光线;

(3)灯要有箭头,灯要接好,不要断开;

(4)制作光反射或折射图时,先在入射点做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来制作光;

(5)光线折射时,空气体中的角度较大;

(6)平行于主光轴并被凹透镜发散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须在虚焦点处相交;

(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必须穿过镜后的像;

(8)画镜头时,一定要在镜头里画一条对角线作为阴影,表示立体。

7.人眼就像一个神奇的相机,镜头相当于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相机里的胶片。

8.近视看不到远处的风景,需要戴凹透镜;远视的眼睛看不清附近的风景,需要戴凸透镜。

9.望远镜可以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近处,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的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镜头都是凸透镜(物镜长焦距,目镜短焦距)。

10.显微镜的目镜镜头也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初中物理知识点小结——物体运动知识点小结

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标尺。

2.长度的主要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两步的距离约为1米,书桌的高度约为0.75米。

3.长度的单位也是公里、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关系是:1公里=1000米=103米;1分米= 0.1m = 10-1m
1cm = 0.01m = 10-2m;1mm = 0.001m = 10-3m,1m = 106 μm;1微米=10-6米。

4.正确使用秤:

(1).使用前注意观察其零分数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

(2)用标尺测量时,标尺应沿被测长度,不使用磨损的零分割线;

(3)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精确测量时,应估计读数到下一个最小刻度值的位置;

(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不能消除。减少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平均。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将小物体累积成一个可以用标尺测量的数,然后测量其总长度,再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得到小物体的长度。例如,测量细铜线的直径和一张纸的厚度。

(2)翻译方法:方法如下:(a)测量硬币直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3)代换法:如果某些物体的长度不方便用标尺直接测量,可以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比如,(一)如何用短比例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告诉我两种方法。

(二)如何测量从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如何测量地图上一条曲线的长度?请写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4)估计法:用视觉手段估计物体近似长度的方法。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8.参考物体:在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被假定为静止的物体),称为参考物体。

9.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定的参考物体。

10.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移动速度的物理量。

12.速度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公里/小时。1m/s = 3.6km/h

13.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可变的运动。

14.【/h/】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将总距离除以得到物体在该距离内的速度所花费的时间,即为平均速度。使用公式:;日速度是指大多数情况下的平均速度。

15.根据可用的距离;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初中物理知识点小结——物质的物理属性小结

1.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称为质量。

2.国际质量单位是千克。其他的是:吨,克,毫克,1吨=103公斤=106克=109毫克(前进的速度是几千英里)

3.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变化。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秤来测量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实物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泳码放在天平左端的零分数线处;(2)调整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心线,然后平衡;(3)将物体放入左板,用镊子在右板上加减砝码,调整走码在秤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再次平衡;(4)此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重物的总质量加上游泳码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时要注意:(1)不要超过最大称量;(2)用镊子加减重量,动作要轻;(3)请勿将潮湿的物品和化学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物质每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的公式为:密度单位为kg/m3(也:g/cm3),1g/cm3 = 1000kg/m3;质量m的单位为:kg;体积v的单位是m 3。

8.密度是物质的一个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9.水的密度ρ=1.0×103 kg/m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物质的识别:用天平测量质量m,用量筒测量体积v,即可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再次检查密度表。(2)求质量:m = ρ v.
(3)计算体积:

11.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率、热导率、电导率、磁性、弹性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流与电路知识归纳

1.电源:能提供连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例如,干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从机械能转换成电能。

3.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和电路必须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人体、泥土、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石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电线、开关、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连接的电路称为通路;(2)开路:开路称为开路;(3)短路:将电线直接连接到电源两极的电路称为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称为电路图。

9.串联:将电路元件一个接一个按顺序连接起来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中的任何地方都是断开的,没有电流通过电路)

10.并联:将电路元件并联的电路称为并联。(并联电路中的每个分支互不影响)

1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1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的单位是毫安(mA)和微安(μA)。1 amp =103 ma =106微安。

13.测量电流的仪器是:电流表,其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②端子连接应正确,使电流从“+”端子进入,从“-”端子退出;③测得的电流不应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切勿在不使用电器的情况下将电流表连接到电源的电极上。

14.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 0 ~ 0.6 A,每个电池指示的电流值为0.02 A;② 0 ~ 3 A,每个细胞表达的电流值为0.1 A..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它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的影响。

3.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变形。)

4.力的单位是牛顿,巧合的是n,牛顿是关于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极限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上,如果不在,调整到零;(2)识别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轻拉动刻度挂钩几次,看看每次释放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中弹簧的轴线与被测力的方向一致;⑸阅读时,视线必须垂直于表盘。(6)测力时,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可以影响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是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绘制方法如下:(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在拉伸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如果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力的示意图可以用来表示力的大小,

10.重力:由于地球引力而施加在地面附近物体上的力称为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11.【/h/】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为重力与质量之比:g=9.8 N/kg,或粗略计算G = 10n/k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12.垂直线是根据重力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原理制作的。

13.重心: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称为重心。

14.摩擦力: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即将运动或已经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15.滑动摩擦与接触面的粗糙度和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越大。

16.增加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加压力和使接触面变粗糙。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包括:(1)平滑接触面,降低压力
;(2)滚动代替滑动;(3)添加润滑油;(4)使用气垫。(5)让物体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压力和浮力知识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称为压力。

3.压力公式:P=F/S,其中P单位为帕斯卡,缩写为Pa,1 Pa =1 N/m2,压力F单位为牛;应力面积s的单位为:m2

4.增压方法:(1)S不变,F↑不变;(2)F不变,s(3)F↓,s↓同时。而减压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力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

6.【/h/】液体压力的特性:(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壁面有压力,(2)液体内部有各个方向的压力;(3)液体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力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力也与密度有关。

7.*
液体压力计算公式:(ρ为液体密度,单位为kg/m3;g = 9.8n/kg;h为深度,是指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一点的垂直距离,单位为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以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气压成因:空气体是重力产生的,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1.测量大气压力值的实验是托里切利实验。

12.测量大气压力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的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汞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760mmhg = 1.013× 105pa = 10.34m水柱。

14.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所有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降低时降低,气压升高时升高。

15.流体压力与流量的关系:流体中的流量越大,压力越小;流速越低,压力越高。

1.浮力:所有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垂直向上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浮力方向始终垂直向上。(物体在空气中也有浮力)

2.物体的起伏:(起初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1:(物体的比重和浮力)

(1)F浮动:G,浮动(3)F浮动= G,浮动或浮动

方法2:(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

(1) F浮:G浮,(3) F浮= G浮。(不会浮动)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压差的作用。

4.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浸没在气体中的物体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气体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浮力的计算方法有:

(1)称重法:f float = g-f,(g为物体的重力,f为物体浸入液体时弹簧秤的读数)

(2)压差法:F浮=F上-F下(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 float =G object(适用于浮动和悬浮)

7.浮力利用:(1)船:空中心采用密度高于水的材料,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水。这就是船被制造出来的原因。

(2)潜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可以升降。

(3)气球、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的气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量与运动知识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所有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总结出来的,所以不能用实验来证明。).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的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些力是平衡的。当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称为双力平衡。

4.两个力平衡的条件:如果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没有力或平衡力的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欧姆定律知识总结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 = U/R),其中单位为I→An(A);U→伏特(v);R→欧洲(ω)。1安培=1伏特/欧姆。

3.对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R必须在同一电路中;(2)已知任意两个量,I,U,R可以找到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1)相同的电阻,恒电阻,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是当施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加时,流过它的电流也增加。(R=U/I)

(2)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流过的电流越小。(国际单位制)

③电流不变时,电阻越大,电阻两端的电压越大。(U=IR)

5.电阻器的串联具有以下特征:(R1和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所有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电阻之和)。如果N个电阻值相同的电阻,

串联起来,总= nR

④分压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

6.电阻并联有以下特点:(指R1和R2并联)

①电流:I=I1+I2(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主电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如果n个相同电阻的电阻并联,则有r total = R

④分流作用

⑤比例关系:电压:U1: U2 = 1: 1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力和电加热知识总结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称为电功。

2.电功率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小时),1度=1千瓦小时=3.6×106焦耳。

3.电能计量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电功率计算公式:W=UIt(其中单位为W→j);U→伏特(v);I→An(a);T→秒)。

5.用W=UIt计算电功率时要注意:①公式中W.U.I和T在同一电路中;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3)已知第四量可以由任意三个量得到。

6.下面的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电功率:W = I2RtW = PtW=UQ(Q为电);

7.电功率(P):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单位为: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

8.电功率计算公式:(其中单位为powerW→可乐;T→秒;U→伏特(v);I→ an (a)

9.使用计算时,单位应统一。(1)如果W用可乐,T用秒,P的单位是瓦特;②如果W用千瓦小时,T用小时,P的单位是千瓦。

10.正确的公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电功率:P=I2R,p = U2/R

11.额定电压(U0):电器的正常工作电压。

12.额定功率(P0):额定电压下电器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施加在电器两端的电压。

14.实际功率(p):实际电压下电器的功率。

当u >: U0,则p >:P0;光线很亮,容易烧坏。当你

(如果在不同电压下使用相同的电阻或灯,则有;例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实际功率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指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为100W的灯泡,如果连接在110v电路中,则为25w。)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其中单位为Q→焦炭;I→An(a);R→欧洲(ω);T→秒。)

17.当电流通过导体所做的所有功(电功)都用来发热(电加热)时,就有W=Q,Q可以由电功公式计算出来。(如电加热器,电阻是这样的。) :

1.家用电路由:家用线路→电能表→总开关→保险丝盒→电器组成。

2.两条进线分别是火线和零线,两者之间的电压为220伏,可以用测试铅笔来区分。如果铅笔里的氖管发光,被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并联。开关应该和它控制的电器串联。

4.保险丝:由高电阻率、低熔点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产生更多的热量,使其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电路中电流过大有两个原因:一是电路短路;第二,电器总功率太大。

6.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②远离高压带电体。【/h/】安装电路时,将电能表接在主干道上,保险丝接在火线上(一根足矣);控制开关应串联在主干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