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精选汇总(高语鸽)

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精选汇总(高语鸽)

历史是文科生高考最重要的综合科目。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影响深远。高考学生有哪些知识点要背?

一、绝对主义的发展历程

威权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皇帝个人的任意独裁;中央集权是指国家的各种军事、政治、财政权力属于中央政府,地方完全由中央政府管理和控制,中央政府的政令完全执行。

1.战国时代初步形成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了建立中央集权君主制的主张。新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治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专制决策模式与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机结合,正式建立了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3.西汉的巩固

汉武帝和韩晶解决了王国的分权问题。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找到了所需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巩固。

4.隋唐的完善

三省六部的实行,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科举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进一步完善了专制集权。

5.北宋加强了

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大大加强,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元朝的新发展

中央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广阔疆域的管辖,设立中书省,地方实行省制。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分权六部;地方废省有三个区划;还成立了特勤处,实行八股。清朝沿袭明制,增设军部,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在中央集权中达到顶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建立和变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适应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

1.于死后,他的儿子齐国打破了部落首领民主选举的惯例,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此后,王位的世袭制取代了退位制,出现了“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西周时期,将皇族、英雄、前代贵族划分为诸侯国,建立诸侯国,封地与对周王的义务紧密相连,从而维护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授勋:商鞅在战国时期的改革规定,授勋和给田家都要按照兵役的大小来进行,废除了奴隶主和贵族享有爵位的特权,有利于新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帝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至上的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一切政治大事,无论大小,最后都由皇帝决定,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形成了“当官,见家,婚后分士”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充分发展,南朝后期衰落,隋唐消亡。

6.三省六部科举制度:隋朝采用三省六部科举制度,唐朝继续使用并完善。三省六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有利于提高封建政府的工作效率。科举制度的实施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省制:元朝实行省制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广阔的领土,加强封建统治。各省成为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法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级事务。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分秀才选拔: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明政府规定科举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设置,考生答案不允许有个人意见;风格严格分为八个部分。八股鼓励只会埋头读书,不注重实学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诚的奴隶。

第三,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历史上无数的创新和改革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可以说,人类文明史也是改革史。

1.春秋时期齐国的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事制度,齐国强盛,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弃矿田,开楼;废除特权,奖励农耕,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发达,国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当地民族的融合。

3.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征兵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平均税法、护甲法。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和军事实力。然而,新法侵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并失败了。

四、历代疆域的变迁

中国领土变迁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辉煌成就。

1.商代: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东北至辽宁,南至长江流域。

2.秦朝: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

3.唐朝:东至大海,西至咸海,东北至兴安山脉和黑龙江以北的库页岛,南至南海。

4.元朝:北至阴山,南至南海诸岛,东北至库页岛,西北至新疆和中亚。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之下。

5.清朝:西跨从岭,西北跨达巴尔喀什湖,北跨西伯利亚,东北跨黑龙江北部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跨太平洋,东南跨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赤尾屿,南跨南海诸岛,是亚洲第一大国。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中国版图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少数民族也为统一疆域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统一疆域的形成。历代统治者的政策顺应历史潮流,巩固了中国的领土。在封建社会后期,落后和腐败导致了中国很大一部分领土的丧失。

五、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同,但探索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或在一定时期内为调整统治政策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和改革。

2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建水利,避水旱;政府推广优良品种;总结历代生产经验的作品,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人努力: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努力,互相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VI .历代经济政策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如果统治者能够实施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就可以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秦国:弃矿田,开外人;奖励耕田,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唐朝:采用均田制,实行租平制度。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宣布“改名田”;实行“坦丁入亩”。

VII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1901)

1.总结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种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才)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失败的原因。

2.熟记洋务运动办的军民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私营企业的名称、行业和地理位置。

3.辩证地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质。(标语显示哪三个农民无法区分:清政府与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侵略与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国资企业特点:资金、技术、分销、行业;与冯帝的关系。)

5.总结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产生于资产阶级之前;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盟;这是革命性的。)

6.清政府的哪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及危害。甲午战争对中、韩、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总结维新派为戊戌变法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准备。百日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9.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派的主要目的。康梁改革思想的特点及成因。维新派与光绪皇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含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革命落后农民阶级在义和团运动中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成就。

11.比较开明、西化、早期改良派、改良派和革命派对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和人民的态度。

12.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比较一下。(起义原因、纲领、组织、与宗教的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西方的态度、斗争目标和结果。斗争的作用:两者都对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沉重的打击;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是以武力为后盾,从商品出口到资本;侵华格局由英国主导的合作转变为激烈的竞争,形成了侵华同盟。侵华的方式和策略是从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战拉结合,勾结支持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可以用史实来解释。)

14.中国社会在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和历史事实:大国侵华、反动统治、反抗和探索、1900年前后的经济发展。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建立了半殖民地秩序;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入侵中国,进入资本流失和分裂阶段;②列强激烈交战,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订新丑条约,代理与清政府共同建立秩序;

(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向外界投降,背叛国家主权,成为洋人的走狗;(2)镇压戊戌变法,背叛义和团运动;3玩新政把戏,结果适得其反;

(3)反抗与探索:中华民族的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了敌人的计划;②改革者提高了爱国主义、进步性和思想启蒙性;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4)发展:民间资本的初步发展;(1)甲午战争后的外商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3)维新运动的推动。

15.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在现代化道路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1901-1918)

这部分历史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彻底了解,好好理解。教材明显分为两部分:一是1895-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内容;第一,1912年到1918年,北洋军阀反动统治,革命派继续斗争,中国革命新旧交替六年。

研究这一部分主要围绕两个中心问题:一是辛亥革命从兴起到失败的过程;其次,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新代理人,革命者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而斗争,但屡遭失败。中国社会极其黑暗,但在一战前后的中国,由于多种内外因素,中国革命开始发生重大转折。

在这18年里,掌握以下四条基本线索:

(1)帝国主义支持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了殖民秩序:(1)利用间接侵华来控制中国,尤其是分而治之更为阴险;2中国竞争激烈,尤其是日本、俄罗斯、日本、美国。其中,日本曾一度称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3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的革命事业(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4)控制中央与分割边疆相结合。

(2)北洋军阀取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准备搞宪政把戏破产、出卖利益、垮台是必然的;(2)袁世凯篡夺清朝政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二十一条,死于叛乱。

(3)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经过长期准备,推翻了清廷,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皇帝的共同努力,队伍软弱涣散,官僚和立宪派纷纷猜测,果实很快被篡夺;

2此后革命派为维护革命成果坚持斗争,均以失败告终;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在推翻帝制、普及共和理念、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唤起民族觉醒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必然未能提出科学的纲领,未能建立革命武装,未能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有很多条件(经济、阶级、意识形态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4)民族工业在经济上的春天很短。它与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1、同盟会与以往革命政党的区别(全国性、理论性、先进性。)分析其弱点(松懈、复杂)。联盟的后期演变。

2.辩证地分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性。(它崇尚民族主义,但缺乏明确的反帝内容;它崇尚民权,却不敢发动群众;它崇尚民生,却不敢自下而上破坏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回权利和保护道路运动的原因和作用。

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原因,再现其特征,分析其积极作用。结局意味着什么?

5.总结革命者为革命的到来所做的准备。(宣传思想——翻译书籍、办报纸、写书、辩论;建立革命团体;创建一个革命性的程序;发动武装起义。)注意和改革派的区别。

6.革命者为捍卫共和国果实而进行的历次斗争的原因和结果。

7.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组成。南京临时政府的弱点。(四个方面:内部混合旧官僚和立宪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未采取彻底的防密封措施;缺乏群众和地方基础支持。)

8.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从皇帝,印章,官制,自我分析。)

9.一战前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方面,从袁独裁到军阀割据;从白天支配到白天支配;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从春天到冬天;思想:对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认同逐渐转向社会主义思潮。)

10.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影响。

11.五四前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表现、实质、结果(两个不稳定)及启示。

八.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49-1956)

1、建国后的国内外形势,两大任务,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2.过渡总路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实施效果。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条件、内容特点、实际执行情况和具体成果。

4.过渡期的含义和本质是什么?\"过渡性”体现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外交上。转型时期我们党的几部有中国特色的创举。转型中的问题。

5.1948-1956年中国经济在国家、所有制和经济制度方面的社会经济变化及其原因。

6.建国至1956年党对官僚资本、国家资本和小农经济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响。

IX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文件

①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

②揭示了与生俱来的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反映出正是法国制宪会议在1789年发布了《人权宣言》,摧毁了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成为攫取资产、巩固思想的武器。

③1776年通过的《美国独立宣言》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4)是拿破仑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⑤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也是迄今为止资产阶级宪法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宪法。这是1787年的美国宪法

十、中国古今重大科技

(1)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在商代。

(2)中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是战国时期的《石干星经》。

③世界上最早的目录是《战国史目录》。

④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法(99乘法公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⑤据记载,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是东汉的《算术九章》。

⑥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舒窈》。

⑦明代徐光启的《农业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开创者”。

⑧明代宋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⑨“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XI。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力量)决定的。本课题主要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新中国初期(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的基础阶段,主要包括: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独立的态度走向国际舞台。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