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岳春阳)
选择专业,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所以考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很重要。那么在高考志愿已经填好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看看。
填报志愿时如何选择专业
了解专业,从专业体系入手
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是指某一科学领域或某一科学分支。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职能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和科研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科学、管理学、艺术学等。(注:本科没有军纪,保留其代码。)
每个学科类别包括几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也包括几个二级学科。
研究生招生基本按学科进行。
专业是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和分类划分的学科门类。
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并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从这个目录可以看出,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
每个学科门类下都有专业课,专业课从修订前的73门增加到92门。
专业类下有各种专业,专业由修订前的635个减少到506个。本科招生基本按专业进行。
(当然,随着招生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都有按专业类别招生,只有少数不适合合并类似项目,继续按专业招生。这是另一个故事。这次就不展示了。)
学科和专业不同,但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为依托;学科的发展是以专业为基础的。
学科为教学提供最新发展成果、新知识,为专业建设提供师资培训和研究基地;专业主要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学科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
学科建设不能代替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运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放、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所以,把专业和学科混为一谈,或者提倡学科建设而不是专业建设,都是不正确的。
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结果必然会削弱专业具体内容的建设,不利于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学科和专业的区别在于,学科是偏知识体系的,专业是指社会职业领域。
所以一个专业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融合,一个学科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学科的第二层含义是高校教学科研的职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是指后者,但也与第一种含义有关。
长期以来,学科和专业的概念经常混淆,专业等同于两个学科,这是不正确的。
当然,如果一所大学在某些学科上实力很强,那么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也会有很强的实力,无论是科研、人才培养、硬件条件还是师资力量。
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一直很强,在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排名第二,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本科专业也有很强的实力。
了解专业,关注专业内涵
要了解专业,考生和家长要对每个专业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
专业内涵是指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和研究领域等。
通过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专业是否符合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
通过主干课程的设置,可以了解同一专业在不同大学的一些差异,判断哪所大学对应的专业更适合我们。
通常会有很多院校开设某个专业。比如国内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500多所,但是每所高校的课程设置都不一样。
在选择专业之前,考生和家长首先要了解专业课的设置,以便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来确定专业。
就业和研究领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一个专业的内涵,更具体地指出学习这个专业后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都是专业教育,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以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首选。
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对口的工作,不仅可以应用大学的知识,还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生活。
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转行了,这往往是选择专业时缺乏了解造成的。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仔细了解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能在什么行业发展。
要了解这些内容,你可以访问大学招生网站,那里会有关于学院和专业的介绍。
高考志愿技能
现在大部分高考志愿都是走平行志愿。填报志愿时,同一批高校不同志愿之间开一个梯度是很重要的。因为平行志愿是依次备案的,如果你所有的志愿者都是学校,没有区别的话,你很可能会面临备案后不全部录取,然后退出的情况。志愿填报报告的机会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考虑志愿者之间的梯度,保证能考上。
如果志愿填报时没有勾选专业调剂科目,一旦专业招生满员,学校内部调剂的机会就失去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服从专业调整,可能会被调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至于要不要调整,要考虑是要上大学还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专业,一定要做好选择。
每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什么专业好。有很多家长和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没有考虑个人兴趣爱好。结果他们发现上了大学一点都不喜欢。另外,因为考生数量多,热门专业经常聚在一起。如果你的成绩不是很高,那就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我们在填报志愿时,听取家长的意见是非常必要的。毕竟父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非常关心孩子以后的事情。但是,填志愿是一件大事。父母要扮演参谋的角色,该说什么做什么,孩子决定是否报考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