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新闻 > 2018时事政治十大热点话题 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大事件(刘美娟)

知识点

2018时事政治十大热点话题 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大事件(刘美娟)

再过三天,2018就要离开我们了。回顾整个2018年,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以下有图。com整理了2018年十大新闻热点,供大家参考!

我预计更多的抗癌药物将被列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抗癌药普遍价格昂贵,很多品种没有列入医保报销名单,受到社会各界和患者的批评。国家健康险局近日发布相关通知,将阿扎胞苷等17种常用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平均降价幅度达到50%以上,可以说解决了不少癌症患者的燃眉之急,进一步减轻了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也证明了国家医保政策与时俱进,关爱患者体温。

前不久,颇受欢迎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了公众对“抗癌药短缺”、“进口抗癌药价格高”等话题的广泛讨论。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抗癌药等药品的进口审批流程,降低关税,降低价格,确实减轻了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很多抗癌药并不在医保报销清单上。首先,它们的价格比普通药物高得多。第二,很多抗癌药物需要终身服用。因为不能通过医疗保险报销,患者会被自己掏腰包购买昂贵的抗癌药物压垮。少数患者因负担不起而不得不放弃用药和治疗,躺在病床上等死。这种现象也导致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导致少数患者走极端、自杀等悲剧,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议将常见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报销名单,是社会各界和患者的呼声和强烈愿望。

第二,不要让“雾霾”成为冬天的“标准”

冬天,从前也是蓝天白云白雪。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雾霾成为了冬季尤其是北方冬季的“标配”,让人“谈霾”。烟雾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颗粒物粉尘的物理基础来源。第二,运动不好导致灰尘。第三,尘埃的基本来源和运动差异的过程集中在一定的空范围内,粒子最终与水分子结合形成霾。

雾霾现象不是靠人的意志转移的,而是受人的行为影响的。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环保力度,加强了环保监管。最严格的执法、最强的雾霾控制、“千里眼”监测和电网监管为有效遏制污染蔓延做出了不懈努力。不是政府没有发力,只是雾霾持续,难以治理,雾霾难根治。

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就像古人说的“知道不好就赶紧改好。”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尤为重要。雾霾危害人类健康,治理雾霾刻不容缓。需要尽快实施,花很长时间下大力气防治污染,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勤奋奖学金”具有指导意义

近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新设立的“勤奋奖学金”爆炸。100名热爱劳动、自力更生表现突出的学生获奖,每人获得500元。该奖项最早设立于武汉高校。

与其他奖学金不同的是,该奖项是专门为“在图书馆认定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的。据该校学生处常务副主任洪斌介绍,该校每年的奖学金总额超过2000万元,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和900多个勤工俭学岗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资金、激励和教育指南;然而,对于大多数“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和引导效果并不特别明显。设立“勤工俭学奖学金”,强调“识别图书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味着“在全体大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劳动、崇尚劳动、美丽劳动、光荣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即发挥更广泛的辐射引领作用,不再让“爱劳动”、“勤工俭学”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定“标签”,从而,

近年来,许多父母照顾孩子,督促孩子学习。除了学习或进修,他们不愿意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唯恐子女因劳动而学习、伤害身体;有些学校注重智育,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参与适当的劳动体验和锻炼。让一些同学“懒”“能”,价格永远在手机上,沉迷网络。他们要么呆在家里,要么呆在床上。他们不仅懒得吃饭,也懒得参加专业课、体育活动、公益活动,更别提参加义务劳动了。“除了读书什么都没有”是一方面,有的学生甚至看不起劳动者,把劳动当成廉价的工作。最后的表现就是怕苦,不能苦,缺少很多本该有的好品质。这不仅是家庭的痛苦,也是社会的痛苦。为了培养和造就建设祖国的合格栋梁,学校教育迫切需要补上劳动的一课。

第四,要严格控制校园食品安全

责任越明确,越容易落实到位。校园食品安全一定不能陷入“一僧挑水喝,二僧挑水喝,三僧无水喝”的怪圈。有必要通过健全的长期机制确保责任始终清晰可见。

近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今后北京学校食堂在采购食材时要索要100%的发票,确保来源可控,有据可查。此外,所有学校食堂在制作食品时都会进行实时监控,全面加强对学生膳食配送企业的日常监管,确保安全。

该通知在北京提出的100%凭证和票证需求、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食品安全责任制,细化了工作措施,戴上了“金箍棒”,定下了标准线。下一步就是关注实施,看实际效果。

早在2010年4月,原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指导和督促学校食堂建立购买凭证和票证申领制度,并检查记录”。2017年4月,教育部下发文件,鼓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厨房和茶水间安装监控摄像头,实现对食品生产的实时监控,公开食品加工生产过程,自觉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由此可见,北京下发的通知中规定的一系列要求,实际上来自于更高一级的文件,但要求比更高一级的文件更严格,软指标变成了硬措施。

要把软指标变成硬指标,首先要有可操作性。要想实现实时监控,必须配备监控设备,满足实时监控的条件;再比如要求100%的证明和票。必须买食材的地方要符合开具发票的条件。如果不能开具发票,还应提供相应的凭证。凭证和发票不能混淆,也不能戴,更不能造假。

V . \"一带一路\"有助于全球治理

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千差万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有序有效的全球治理,是应对新出现的全球挑战的重要途径。

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问题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它不仅加剧了环境和资源问题,而且对世界的可持续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人口增长过快。根据联合国当局的预测,全球人口将从2015年的73亿增加到2023年的81亿和2050年的96亿。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加剧全球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另一个是人口老龄化,对有关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养老、医疗和社会服务的需求压力日益增大,“未富先老”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严峻挑战。

第二,环境和生态问题。

人类主要面临十大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和破坏、酸雨扩散、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灾害频繁发生,给有关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主要资源问题有:森林衰退严重,80%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土壤退化导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从1975年到2000年减少了大约一半;2030年,可能会出现“全球缺水”。

第三,政局复杂。

全球政治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

国际秩序和体制改革问题令人关注。随着国际力量“由南向北崛起”的对比和全球经济战略重心向东转移,秩序之争愈演愈烈,变革呼声高涨。在国际权力重构和国际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的全球意义正在上升。具体而言,南北关系应该更加包容,应该更多地考虑三方合作;加强南南合作应有利于促进南北关系,汇聚异同,避免制造新的分裂和二元对立。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在起作用。地缘政治的回归,颜色革命的蔓延,人权问题的政治化都与此有关。这将严重阻碍对全球问题的合作反应。此外,民族分裂主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挑战。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民族分裂势力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局势的变化,努力扩大事态,寻求国际支持和干预。

财富和地位的不平等日益威胁着政治稳定和人类发展。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的财富等于最贫穷的35亿人的总财富。如果不平等指数超过一定阈值,将危及发展、减贫和社会管理质量。同时会削弱共同的理想信念,助长寻租行为。

VI .为世界寻求共同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巨变之中,“人类向何处去”成了时代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纳入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庄严宣告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回应时代命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稳步走向世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从写进中国宪法序言到写进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宣言,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到构建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新时期领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南,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时代要求,照顾各国利益,成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和长期稳定的正确选择。

当前,世界经济步履蹒跚,正在复苏,地缘政治博弈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超级大国各干各的,肆意挥舞制裁大棒,全球发展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和平合作、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趋势仍在向前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是人民的愿望。

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设定的主题是“在分裂的世界中构建共同的命运”,这与中国人以相同频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产生了共鸣。论坛主席施瓦布说,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的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地位,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并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统一起来。

中华民族一直强调“天下一家”,憧憬“行在路上,服务大众”的美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中国在新时代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情怀和责任。

VII .给文物保护增加一把安全锁

文物承载着民族历史,维护着文化身份。一个城市的文物古迹奠定了它的文化基调,凸显了一个地方文明的厚度。然而,随着当前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文物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一个大问号。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意义重大。既能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展示独特的文化景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颁布《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强化文物保护理念,是给文物保护增加一道安全“锁”。

保护文物对未来大有裨益。但纵观事实,由于资金和人员不足,管理意识不到位,部分地方文物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仍不到位,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文物的合理利用不足,传播和传承不足,使文物活起来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依靠文物资源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不多,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亟待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相对薄弱,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不断提醒相关部门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因此,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还要通过加强文物政策和制度的顶层设计,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加强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不用说,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出于政治政绩和经济效益的考虑,不遗余力地开发利用文物,但在保护方面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似乎打着保护与利用、管理与开发并重的旗号,徒劳无功,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可挽回的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近30年来,我国已有4万多件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这些已登记、受法律保护的文物有一半以上被各种建设活动破坏。试想在不维护文物特定的基本属性和传承规律,不完全保护其独特属性的情况下,如何维护文物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八.跟随大数据的“脉搏”,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好大数据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对于湖南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归根结底,要发展数字经济,就要挖掘大数据背后的“经济”属性。如果把大数据理解为对社会经济的一种新的离散解构和重构,那么数字经济就是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义。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资源配置结构不断演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重要性依次递增。在数字经济时代,基于大数据的信息要素越来越重要,有利于实现更广泛、更高效的稀缺资源优化配置。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具有以下特点:海量、多样、混杂、非结构化,难以整合;大数据是一种经济资产,应该遵循产权清晰的基本原则;不同于传统的生产资料,大数据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消耗,而是在占有过程中增值,体现了“以数据说话”、“以数据服务”的经济规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大数据资产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为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能,但同时又受到大数据伦理和管理成本的限制,有其使用边界;大数据资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离不开实体经济的环境。本质上是通过数据揭示的信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催生新的格式和新的模式。从长远发展来看,大数据资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信用载体。

基于此,湖南数字经济的发展应紧紧跟随大数据的“脉搏”,遵循经济规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明确大数据和大数据资产的异同。不是海量数据就能成为大数据资产,只有经过存储、排序、分类、清理,符合数据伦理的大数据才能有使用价值。

九、开辟一条获得三种灵感的道路

改革不仅是一个艰难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改变认识的过程。在具体过程中,将基层探索的成功经验上传到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指导公众进行政策的修改和转化。二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和“对流”反映了中国道路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因果。对改革开放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摸着石头过河”,就体现了这种逻辑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说法是改革刚开始不久提出来的。其核心在于承认与以往的经验相比,改革开放中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和领域。正是因为承认了未知,才需要关注和拥抱基层的一系列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过程和认识的过程是同时开始的。毛泽东同志曾把两者的关系表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所以,比起近代中国人一个又一个外国榜样的法律,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40年改革开放,更增添了一层从中国国情出发追求现代化的决心。这是来之不易的自我认知和自信。

与“摸着石头过河”相比,“顶层设计”的概念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才正式流传开来的。它反映了实践达到的新的认识和理论化程度。由于实践和认识的统一,“顶层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无疑需要“顶层设计”,有能力形成“顶层设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和实践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来自于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下一步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地区开展差异化试点,善于从人民关注的焦点和人民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

X .“一带一路”书写了光明未来的新篇章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原始道路文明,有自己的“道路”,其中和平、相互包容、团结互助的信念是我们民族追求的“长久”之道。“一带一路”是一条双赢的共同繁荣之路。中国承担了大国责任,为沿线国家提供低息甚至无偿贷款,帮助它们开辟互联互通的关节,为地区间经济要素流动、人员交流和政府合作提供有利平台。

“一带一路”使得互联网络越来越密集。自2011年3月19日第一列欧洲新国际列车成功启动以来,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列车累计数量已超过9000辆,运输近80万标准箱的货物,覆盖中国48个城市,达到欧洲14个国家的42个城市。交通网络覆盖亚洲和欧洲的主要地区。作为“一带一路”设施的“黄金名片”,中欧列车正在利用它

“一带一路”使贸易之路越走越宽。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签署了丰富的订单。该国的出口总量一直在持续增长。现在,25个国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总额达到33.2万亿元。在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习近平主席宣布将向非洲国家再提供600亿美元的援助。“想为自己站出来,就想去接触一个人”。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站在世界的前列,放眼世界,建设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使舆论和人心的桥梁越来越近。“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它与其他国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人文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个国家实现了对中国的免签和落地签证,近10个国家出台了有条件免签、电子签证等优惠政策,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让和谐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最亮丽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