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观后感范文(郭芷豪)
老师经常安排学生写大国崛起的后体验,那么如何写大国崛起的后体验呢?
大国崛起的后体验构成
大国崛起的后经验
央视二套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第一部以世界强国历史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为主题,从全球视角讲述了过去500年来世界九大强国兴衰的历史变迁。整部纪录片通过电视展现大国引领世界文明的光辉历程和世界大国的历史图景,揭示了大国崛起之路在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让我领略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的魅力,同时让我对建业的崛起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看《大国崛起》让我很担心。在我们读过的书里,经常说伟大的中国延续了五千年,历史悠久,国土资源丰富。多年来,我们一直沉醉其中。看完这部电影,对比中国从15世纪开始走的路,我们如梦方醒,不无遗憾!有遗憾,因为在人文地理学大发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引领世界的荣耀,有过崛起的机会。早在1405年,郑和船队乘风破浪,航行到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近一个世纪。就在郑和率领大船队的时候,他只是口口声声宣扬我伟大国家的强大。传道之后,他回来了,什么也没做。但是,小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率领船只和枪炮,掠夺各地的财富,回去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大国”。人类进步的机会是有限的,谁能抓住机会,谁就抓住第一个机会。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这些小国被称为大国,只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它们抓住了机遇。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今天的样子。今天,国家在崛起,地区在发展。如何使建业在南京科学、和谐、快速发展中走在前列,是抓住新一轮区域调整的关键机遇期。
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知,是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认知反映,通过语言、言语和行动来表达,是“思维”和“思维”的结合。作为一种正常的思想状态,解放思想最根本的途径是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要使自己的思维和认识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和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我觉得一定不能怕解放。你不能有“害怕”的想法。你害怕出错,害怕犯错,害怕被上级指责。工作中有时候有好的建议和措施,但是因为“害怕”,不想说,又不敢说。第二,不能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不知道该怎么办,主要是学习不够,思维不够敏锐,思维不够开放,思维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空口号。我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改变,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脚步够不到的地方,眼睛就够得着;眼睛够不到的地方,思想就能到达。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变革,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我们的社会就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和谐。
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各种原因,社会成员在地位和财富分配上倾向于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和谐。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也是“经济失衡、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不同资源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扩大。随着收入的增加和差距的扩大,各种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但是,新制度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新旧制度和机制之间的衔接不及时、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社会混乱、行为不端等问题。
鉴于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是党中央克服纯市场机制局限性的新观点,是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相结合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旨在改善不均衡、矛盾的发展现状,其主要目的不是追求最好,而是寻求和谐,从而创造一个各个层次都能做到最好、各得其所的社会。
新的区域划分调整后,* *城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新城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各个阶层的利益,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会逐渐涌现和突出,不仅会影响社会许多成员的生活条件,造成激烈的冲突,破坏社会秩序,而且会阻碍经济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大国崛起感知论文集
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朝代,我想不起来中国的“竹节运动”,一个朝代*另一个朝代,在哪里被全盘推翻,全盘否定,然后变成了另一个轮回。从大趋势来看,唐、宋、元、明、清除了“风水轮流转,今年来我家”之外,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所以,在欧洲酝酿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中国还沉醉在农耕文明的千年循环中,等待着“竹节运动”的顺利循环。
几百年前,荷兰把整个“国家”变成了超级赚钱机器,驰骋在欧洲的马车夫,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凌驾于战争之上的银行借贷自由,全球(在中国也臭名昭著)东印度公司...虽然这是一个天才的创举,但荷兰最惊人的举动不在这里:
考虑到经济效用,荷兰可以是西班牙领土的一部分,也可以把西班牙赶走,积极寻求英国女王的保护。在上述手段被宣布为“不经济”后,荷兰开始构建“国家”的存在。显然,“国家”不是必须的,除非它是一个保安,一个信用背书,一个更有效率的资源组织者;为了更高效的组织管理,商人和市民从贵族手中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把贵族从“管理者”变成了“股东”。如果说解放思想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几百年前,荷兰可能已经在国家制度层面进行了规模性的探索。只有犹太人才能与无处不在的“商业智慧”抗衡。
轻装简行的荷兰,把所有人的力量和热情都倾注到了昔日经济的繁荣上,而英国则拾起了“伟大国家”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牛顿一定是本章不可或缺的名字。但与此同时,我又想起了我在学习牛顿三定律时是多么的无聊。没想到这是人类第一把撕裂混沌,指挥物质世界的利器。今天的教科书充满了人类智慧的所有结晶,但以照本宣科的文本形式传递知识却是一条弯路。
1215年《大宪章》公布后,英国贵族开始通过契约限制国王的权利,法国人发起启蒙运动,宣称“自由、平等、博爱”,为今天的普世价值奠定了底层基础。所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经济和军事的繁荣,也在于精神资产和文化输出。当英国颁布专利法为牛顿之死举行国葬的时候,当法国建造万神殿的时候,向科学和人文的先驱们报以极大的荣耀。同时,中国还是一个追求审美、道德、礼仪的国家,对一切科学技术的探索都被视为“奇技”而被轻视。
从此,“洋务运动”学习了外国长期以来控制外国的技巧。十月革命“送”共产主义,学习苏联老大哥的“计划经济”。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模仿、学习和复制中实践“接纳主义”。因为落后,每一步都有先例可循。现在中国的巨无霸公司大多都有外国原装。
今天说“大国崛起”,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真正想说的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美学回归,传统技艺复兴,大国心态和自信的建立。中国人正试图拾起一些破碎的传统,但真正普遍的输出可以为下一个时代和下一个时代奠定基础。精神和文化资产在可见的视野中仍然是缺失的
庄子有一个故事,乱凿七窍而死,这几乎是对中国重道轻术传统的一种预言,然而在历代的变革中,却没有办法发展出“乱”的智慧。这种极其宏观却缺乏细节的认知框架,几千年来一直难以渗透,而西方从实际出发的做法,在一点一滴中开拓了新的视野。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留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一场高房价高鸡毛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