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学专业课程 >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岳春阳)

知识点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岳春阳)

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行为的发生);理解模型(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学生在解决具体人际和社会问题时可能的反应);社会模仿模型(人不仅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还能对情境进行主动解释和行动);价值澄清模式(人的价值观不是固定的观点,也不是永恒的真理)。

认知模型: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最流行、最占主导地位的德育理论,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该模型假设人的道德判断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由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行为的发生。

体贴模式:理解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由彼得·麦克费尔(Peter Macphail)及其同事创造。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解决具体人际和社会问题时可能的反应;有助于教师充分理解学生在解决具体的人际和社会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由美国班杜拉创立。该模型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机体,人不仅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还能主动解释和作用于情境。社会模仿模式可以借鉴:在讨论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时,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很大启示;强调自我效能,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尽量引导学生学习自我强化。

价值澄清模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Lars、Hamming、Simon等人。这种模式侧重于价值观教育,试图通过评价过程帮助人们减少价值困惑,促进统一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美和实践来促进理性的价值选择。

根据价值澄清模型,人的价值观不是一个固定的观点或永恒的真理,而是基于个人个人经验的指南。所以,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就必须经历根据这些价值观进行选择、评价和行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