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常用公式大盘点(张雪娇)
地理考试常用的公式有哪些?下面小系列会给你具体介绍一下,供你参考。
地理公式百科全书-时区
1.地理时区
(1)为了方便异地交流,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当地时间作为整个时区的共享区域。
(2)经度所在时区的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时区=商
如果余数大于7.5,时区=商+1
边肖推荐: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步骤和技巧
2.地理区域
(1)当时区有一个时区差时,时区差为一小时,东部早(多)西部晚(少)
注: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应先加或减一天
(2)公式计算:
时区a-时区b =时区a-时区b
注意:东部时区写成正数,西部时区写成负数。正数和负数考虑了日界线两边的日期差异。
3.地理时间
(1)根据太阳照射形成的时间,例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子午线(位于天半球的中心)是12点。(地球自转会引起辐射情况的变化,当地时间也会变化)
要求:特殊场所的分布(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可以在任何形式的日照地图上读出。
(2)图纸上的计算:
经度差为每15度1小时(或1度/4分,经度1分/4秒),东早(正),西晚(负)
注:跨越日期线时,日期将加(西)减(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经度a-经度b) ×1小时/15度=当地时间a-当地时间b
注意:东经写成正数,西经写成负数。日界线两边的日期差异已被考虑在内。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假设思维方法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科学假说。由于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中不能确切地知道某些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用猜测来做假设性的解释。
例如,魏格纳就这样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科学家们对地中海的未来状况提出了三个假设:“灭绝理论”、“干燥理论”和“扩张理论”。
分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是指在遇到问题时,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智力活动,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植树造林有什么作用?发散思维,答案是森林提供木材,净化空气体,烟尘,涵养水源,涵养水土,美化环境等等。
联想思维方法
这是一个从已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其他地理概念相互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向比较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的比较。
比如地壳的演化史,可以对比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横比就是这个地理事物和另一个地理事物的对比。
比如马达加斯加天然带和台湾天然带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