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地理 > 2019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刘美娟)

知识点

2019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刘美娟)

高考地理对很多文科生来说都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而地理也被称为文科中最难的部分理科科目。下面,Youtu。com整理了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模板,供大家参考。

高考地理18大题必背

(1)南极发现丰富的煤炭(北极地区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表明,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一个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的地区,然后由大陆漂流到这个地方,这是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⑵刚果盆地形成的原因:刚果盆地原本是一个内陆湖泊,由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流形成。

⑶死海成因(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流域、渭河流域):内力-断层塌陷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和湖泊)的成因:外力-冰川作用

(5)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破碎的山地

[6]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亚洲:

①地形复杂多变,大起大落,高原山区广;

②周围地势中高中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

非洲: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沉降不大;

②东部穿过东非巨大的裂谷带;

③地形特征: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

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阔,占总面积的2/3;

②地势低平,为世界最低大陆(300m),南北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③冰川地貌分布广泛

北美:

①地势由东向西高,中间低;

②南北有三大地形区,即西部山地、东部山地高原和中部平原。

③冰川地貌广泛分布于大陆北半部

南美洲:

①西面是贯穿南北的安第斯山脉;

②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

(1)地势低。表面起伏平缓;

(2)地形分为三个纵向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极洲:

①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2350m);

②冰川在大陆分布广泛,平均厚度2000米,冰层下地形多样

中国西南地区严重地质灾害的⑺成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广阔,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区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④植被破坏

(7)孟加拉国严重内涝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西南季风强,暴雨多,降水丰富;

②地势低,排水不畅;

③恒河和雅鲁藏布江在此交汇,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高,上游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8)印度旱涝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强,或来得早退得晚,易致水灾;反而会造成干旱。

(9)亚马逊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上升气流较多,降水丰富

②平原地形,三面地势高,向东开放,有利于水汽进入大西洋

③水汽进入内陆后被高原和高山抬升,多为地形降水

④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汇集到亚马逊河。

(10)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Karakum)沙漠形成的原因:

大陆深处,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剧烈;

变体:南美洲巴塔哥尼亚沙漠起源:位于温带,盛行西风,安第斯山脉东侧,背风坡,降水少。

(12)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常年炎热干燥。

变体:南亚塔尔沙漠成因:西南季风难以到达,原有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13)智利沙漠从北到南狭窄的原因:

①安第斯山脉靠近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2)受秘鲁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⑷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高、温度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14)华北春旱成因:春季气温上升迅速,蒸发剧烈;降水稀少。

(15)东北地区不发生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融雪。

(16)华北缺水:

发生原因:

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异性大;春天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天使用大量的水。

治理措施:

①南水北调;

(2)修建水库;

③控制人口,提高素质;

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制约高耗水产业发展;

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实施水价调整,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18)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内陆深处),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约旦河水用于工农业(棉田面积扩大,阿姆河和锡尔河用于灌溉),减少河流径流进入死(咸)海(社会经济原因)

高考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首先,记住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射出强烈的无线电波,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无线电通信。耀斑和太阳风发射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撞击地球磁场,使磁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层,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着磁力线向地球两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的速度

1.在地球形状的影响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最大值在赤道,极点为零。南北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都是该纬度的余弦乘以赤道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所有纬度都是相等的,是15/h,除了极点是0。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着地球在绕太阳轨道上的位置而变化。速度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在远日点(7月初)最慢,平均线速度30 km/s,平均角速度1/天。

三、日照图中图图转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日照地图的解译过程中,将局部地图转换为整体地图或组合地图转换为普通地图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新的变换图时,需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主要有:

(1)地轴和直射点的太阳光线必须穿过地球球体的中心。

(2)太阳光线所指的平面是黄道面,与赤道面成23° 26′的夹角。

(3)各纬度圈平行于赤道,垂直于各子午线。

(4)所有经脉在南北两极相交。

(5)终止线可以垂直或倾斜于每个纬度;也可以与极圈内各纬度相切分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终止线两交点的经度差为180,即赤道昼夜平分);可以斜交,也可以与各子午线重叠。

(6)终止线将相交的纬度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交叉经度),可以确定纬度的昼夜长度。如果垂直于每个纬度,终结者线必须经过南北两极,整个世界的白天和黑夜平分秋色。

2.把握好时间点的过渡。转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

(1)赤道上的昼夜始终等分,通过时间计算(6: 00和18: 00)或经度判读可以在新地图中找到终止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

(2)确定终止线与纬度圆之间的切点位置,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 00、0: 00或24: 00)计算经度,然后通过直接点的位置确定纬度。

(3)终止线与赤道的交点和纬度圆的切点确定后,可以用光滑曲线连接,但要注意的是,太阳光线始终垂直于终止线。

(4)太阳的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回归线之间,终止线与纬度圈之间的切点始终位于极圈之上和之内。

四.等值高线图的解释技巧

1.等太阳高等高线图是利用等太阳高等高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的整体或局部分布,可视为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解读太阳高度等值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纬度的判断、当地时间的计算、太阳高度的计算比较、昼夜变化、与图解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如解释太阳高度图应注意:

(1)等太阳高等值线图的中心点是太阳的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轴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轴高度线,即终止线;图中所示的所有半球都是日半球。太阳直子午线以东最大的半圆是晕线,以西最大的半圆是晨线。如果最大的圆不代表太阳高度为0的等轴高线,则不是终止线。这张局部地图只显示了日半球太阳高度的很大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子午线上,纬度的不同程度与太阳高度的不同程度相同。在太阳直射的纬度线上(赤道除外),太阳的高度差是多少,经度差一定大于太阳的高度差?区别?。

(4)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子午线最北端为北极,最南端为南极。当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位于最北端的南(北),北(南)极与最北端的距离为阳光直射的纬度。图上没有南(北)极。

解读锋面气旋的五、四种思路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在地面气旋低压的槽内,锋面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多的连线是槽线所在的地方(一般有两条线),也就是锋面所在的地方。

2.确定气旋的前后方向:首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指向北对南,气流的方向是向前的,反之亦然。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低纬度,气温较高。当它移动到更高纬度时,遇到来自更高纬度的冷空空气,形成暖锋。同样,气旋西面的气流来自高纬度,移动到低纬度时遇到低纬度的暖空空气形成冷锋。也就是“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确定雨带的位置:雨带主要位于冷空气团的一侧,因此暖锋雨带位于锋前,冷锋雨带位于锋后。

第六,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突破

1.各种岩石在地球中经过重熔再生,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和沉积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转化为变质岩,而岩浆岩和变质岩可以通过外力转化为沉积岩,但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

七、判断新老岩层关系的四个技巧

1.根据地层的层序规律,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所以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越低,越新,越高,即越接近地表。

2.从生物进化规律来看: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是比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更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可以根据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岩浆岩,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它们切割穿过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它们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作用主要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此变质岩形成的时间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的形成和扩张过程,如果是海底岩石,越靠近脊,其地质年龄越晚,离脊越远,其地质年龄越早。或者离海沟越近,地质年龄形成越早,离海沟越远,地质年龄形成越晚。做出上述判断时,请注意相同的山脊或沟渠。

八、什么是雪线以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雪线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在高山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量大,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从而形成一个终年积雪的地区。雪线不仅是全年积雪面积的下限,也是固体降水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的分界线,所以也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边界。只有雪线以上的区域会形成多年的积雪和冰川。如果在一定高度以上,周围视线有一大半被雪覆盖,一年四季都不融化,这个高度叫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温度:雪线的高度与温度成正比,从赤道到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时雪线高度较高;强降水导致雪线高度低。比如亚热带降水少,最高雪线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在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比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4600米,北坡雪线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度和坡度方面。如果阳坡温度高,冰雪融化量大,阴坡则相反。陡峭的地形不易下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当气候变暖时,雪线上升,当气候变冷时,雪线下降

注:说到山区,主要看气候(包括温度、降水等因素,不是上表中的“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九、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两个有不同含义但与描述地震程度有关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即地震的震源释放了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地震发生时,无论在哪里观测,都只能有一个震级,强度因地而异。

影响强度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强度越大。

(2)震中距: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高。

(3)震源深度:震源越浅,强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的地方,强度高于震中距离相同的其他地区。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的建筑,强度高。

(6)人口密度:人口密集、建筑密集的地区比人口稀疏、建筑少的地区更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