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物理 > 2019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背物理公式大全(王秋阳)

知识点

2019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背物理公式大全(王秋阳)

物理虽然是一门科学学科,但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很多规律和概念。很多同学觉得物理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础知识概念混乱!今天,边肖为大家整理了必要的知识点,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收集。

高中物理知识点

武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图: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可以分为重力、弹性、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重力对物体各部分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几何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弹力:变形物体对与之接触的物体施加的力,以恢复其变形;

A.产生弹力的条件:两个物体接触变形;施力物体变形产生弹性;

B.弹力包括:支撑力、压力、推力、拉力等。;

C.支撑力(压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撑或受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极限内,弹性力与变形成正比;F=Kx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运动或趋于相对运动时,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A.产生摩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挤压、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弹性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的两个东西之间一定有弹性;

B.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C.滑动摩擦的大小f slide =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相对运动的外力;

合力和分力:如果几个力对一个物体的作用和一个力的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那些力的合力,那些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和分力的效果是一样的;

B.在合力和分力之间观察到平行四边形法则:如果用代表力的两条线段作为相邻的边组成平行四边形,则夹在两边之间的对角线代表两个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等于两个分量之差,小于等于两个分量之和;

D.分解力的时候,通常是根据力的作用来分解力;或者分解沿物体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及其垂直方向的力;(力的正交分解法);

矢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和冲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质的力(如时间、速度、功、功率、距离、电流、磁通量和能量)

直线运动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物体受到的组合外力等于零;

(1)当一个物体在三个并发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相反;

(2)如果物体在N个并发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任意N个力和(N-1)个力的合力将是相反的;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的合力为零;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

1.参照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被假定为静止的物体;也称为引用对象(引用对象不一定是静态的);

2.质点:只考虑物体质量而不考虑其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1)粒子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2)将一个物体作为粒子对待的条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小于被研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不定时忽略;

比如:研究地球绕太阳的运动,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

3.时间和时间间隔:在代表时间的数轴上,时间为一点,时间间隔为一个线段;

例:5点、9点、7点半为时间,45分3小时为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相线段表示;距离: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距离不一定为零;距离为零,位移必须为零;

(2)只有当质点在一个方向上做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距离;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像: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平行于水平轴的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倾斜的直线;

(3)位移图像与水平轴夹角的正切值代表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一个物理量,表示粒子运动的速度。

(1)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高于瞬时速度;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2)速度只代表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a=vt-v0/t

(2)加速度与物体速度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变化等于最后速度减去初始速度。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与经过时间之比(速度变化率),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物体加速时A取正值,物体减速时A取负值;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等于初始速度和最终速度的平均值;

(2)匀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始速度和最终速度的平均值;

2.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注:物体加速时A取正值,物体减速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在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差等于定殖:s2-s1=aT2

5.零初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一秒和第二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比;

牛顿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所有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们改变这种行为。

A.只有当物体上的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力是物体速度可变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物体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

d力是加速的原因;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性质称为惯性。

A.所有物体都有惯性;

B.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的;

C.惯性是描述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难度的物理量;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A.数学表达式:a=F和/m;

B.加速度随着力的产生和变化而变化和消失;

C.当物体的力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就会减速。

D.力单位牛顿的定义:使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称为1n;

4.牛顿第三定律:物体之间的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变化和消失;

b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在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高考物理公式全集

首先,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pan = x/t(定义公式)

2.有用推论vt2-v02 = 2as

3.中间速度vt/2 = Vping = (vt+v0)/2

4.最终速度vt = v0+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 = [(V02+VT2)/2] 1/2

6.位移s = v平面t = v0t+at2/2 = vt/2t

7.加速度a = (vt-v0)/t

(以V0为正方向,a和V0同向(加速)a >:0;a和V0反转(减速),然后a

8.实验推断δ s = at2 (δ s是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的位移差)

9.主要物理量和单位:初速度(v0):m/s;加速度(a):m/S2;末端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距离:米;速度单位换算:1m/s = 3.6km/h。

注意:

(1)平均速度是一个矢量;

(2)物体速度高,但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测量公式,不是测定公式;

(4)其他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距离、参考系、时间和力矩、S-T图、V-T图/速度和速度、瞬时速度。

第二,粒子的运动

(2)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速度:VX = v0

2.垂直速度:vy = gt

3.水平位移:x = v0t

4.垂直位移:Y = GT2/2

5.运动时间t = (2Y/g) 1/2(通常表示为(2h/g)1/2)

6.组合速度vt = (VX2+VY2) 1/2 = [V02+(GT) 2] 1/2

组合速度方向和水平角度β: TG β = vy/VX = gt/v0

7.组合位移:s = (x2+y2) 1/2

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TGα= y/x = gt/2v 0

8.水平加速度:ax = 0;垂直方向加速度:ay = g

注意:

(1)平抛运动是匀速变化的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视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组合;

(2)动作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投掷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 2tgα;;

(4)时间T是解决水平投掷中问题的关键;(5)在曲线上运动的物体必须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和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呈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 = s/t = 2π r/t

2.角速度ω = φ/t = 2π/t = 2π f

3.向心加速度a = v2/r = ω 2r = (2π/t) 2r

4.向心力f centric = mv2/r = mω2r = Mr(2π/t)2 = mωv = f

5.周期和频率:t = 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 = ω r

7.角速度和转速的关系ω = 2π n(频率和转速在这里含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和单位:弧长(s):(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Hz;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米/秒;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意:

(1)向心力可以由特定的力、合力或分力提供,方向总是垂直于速度方向,指向圆心;

(2)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向心力等于合力,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所以物体的动能不变,向心力不做功,动量不断变化。

3)重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 = k (= 4π 2/GM) {r:轨道半径,t:周期,k:常数(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 = gm1m2/R2 (g = 6.67× 10-11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 = mg;G = 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的轨道速度、角速度和周期:V =(GM/R)1/2;ω=(GM/R3)1/2;T = 2π (R3/GM) 1/2 {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v1 = (G到R)1/2 =(GM/R)1/2 = 7.9km/s;V2 = 11.2公里/秒;V3 = 16.7km公里/秒

6.地球同步卫星GMM/(后轮+h) 2 = M4 π 2(后轮+h)/T2 {h ≈ 36000公里,h:距地球表面高度,后轮:地球半径}

注意: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方向= f百万;

(2)天体质量密度可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估算;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在赤道空上运行,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当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最大轨道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公里/秒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1.“圆周运动”的突破——关键是“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2.“平抛运动”的突破——关键是两个矢量三角形(位移三角形和速度三角形)。

3.“准平抛运动”的突破——合力垂直于速度方向,合力是恒力!

4.“拉绳问题”的突破——关键是速度分解,也就是速度分解。(“实际速度”是“组合速度”,应该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即组合速度要分解)

5.“万有引力定律”的突破——关键是“两个观念”。

(1)F百万=mg适用于任何情况。请注意,如果它是一个“卫星”或“类似卫星”的物体,g应该是卫星所在的g。

(2)F百万=Fn仅适用于“卫星”或“类卫星”

6.万有引力定律变轨的突破——通过离心和向心来理解!(关键词:加速、减速、喷火)

7.求各种恒星“第一宇宙速度”的突破——关键是“轨道半径就是行星半径”!

8.力分析的突破——“防泄漏力”:找到施力对象,如果不存在,则力不存在。

“防止多种力量”:依次进行压力分析。(区分“内力”和“外力”——内力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外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三个常见点力平衡问题动态分析的突破-(矢量三角形法)

10.“单个物体”在超重力和失重中的突破——从“加速度”和“应力”两个角度理解。

11.“系统”在超失重上的突破——只要系统中有一个物体是超失重的,为什么要认为整个系统是超失重的?

12.机械波的突破——波向前传播的过程就是波向前平移的过程。“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关系——“上山看下山”。

波源后面的所有粒子都被强迫振动,“被波源强迫”(所有粒子都有相同的起始方向和波速——只取决于介质。频率-仅取决于波源。)

13.“动力学”问题的突破——看到“力”分析“运动”,看到“运动”就想到“力”。

14.判断正反工作的突破

(1)看f和s之间的角度:如果角度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做负功,而直角不做功。

(2)看F和V之间的夹角:如果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做负功,直角不做功。

(3)是“动力”还是“阻力”:如果是动力,做正功,如果是阻力,做负功。

15.“游标卡尺”和“千分尺(螺旋千分尺)”读数突破——把握两把尺子的含义,即“活动标尺中的10等分、20等分、50等分是指将主标尺上的最小刻度分成10等份、20等份、50等份”,然后先通过主标尺读取整数部分,再通过活动标尺读取小数部分。特别关注单位。

16.解决物理图像问题的突破口——一种方法:定性方法——先看垂直和水平坐标及其单位,再看垂直坐标如何随水平坐标变化,再看特殊点和斜率。(如果这个方法可以解决,那就是最快的解决方法。)第二种方法:定量法——列出数学函数表达式,结合数学知识和物理规律直接求解。(这种方法是定性方法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定量得出的,最准确。)如“U =-rI+E”“y = kx+b”。

17.对(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差)概念理解的突破——重力场与电场(高度-电势、高度差-电势差)的比较

18.电容电路动态分析的突破——用公式C=Q/U=εs/4πkd E=u/d=4πkQ/εs

19.闭路动态分析的突破:先写出公式I=E/(R+r),再判断从主干到分支的变化。

20.楞次定律的突破——(“阻碍”——“改变”)(时间早在我遇见她之前,但自从我们分开之后就更长了!)即“新磁场阻碍了原磁场的变化”

21.“环形电流”和“小磁针”之间的突破——相互等效的处理。如果环形电流相当于一个小磁针,那么环形电流的运动可以根据“同极斥力和同极引力”来判断。如果小磁针相当于环形电流,那么可以根据“同方向的电流相吸,不同方向的电流相斥”来判断小磁针的运动。

22.“小磁针的指向”是最好的突破——在小磁针所在的地方画出磁感应线!

23.复合场物理“最高点”和“最低点”的突破——与合力方向重合的直径两端为物理最高(低)点。

24.处理洛伦兹力问题的突破口——“确定圆心,找到半径,画出轨迹,建立直角三角形”

25.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的突破,一半是画轨迹,必须严格规范才能找到几何关系。另一半是列方程。

26.“复合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的突破点——重力和电场力(均匀电场)都是恒力。如果粒子的“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洛伦兹力”也会改变。从而影响粒子的运动和受力!

27.电磁感应现象的突破——两个典型的实用模型:“棒”:e = blv-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导体切割磁干的部分”相当于“电源”和“圆”:e = n △ φ/△ t-lenz定律(判断电流方向)-“改变磁场的部分”

28.“霍尔元件”是判断电位高低的一个突破——谁动了都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即运动电荷(正或负)受到洛伦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