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作文 >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郭芷豪)

知识点

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郭芷豪)

大国崛起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那么有哪些关于大国崛起后体验的1000字范文呢?以下是边肖主编的《大国崛起后的经验》范文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看到大国崛起后1000字

强国的崛起教会了我们什么

几年前,央视发布了12集电视剧《大国崛起》(以下简称《崛起》),探讨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以及大国兴衰的原因。这部纪录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反对意见集中在它的政治意图上,没有提到大国对中国的侵略。在审视这些论点时,该剧的主编说:“我们的意图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强国崛起的历史来探究其繁荣背后的原因,然后让我们思考中国可以从其和平发展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如何才能冷静立足于世界,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

的确,当我们看历史的时候,不仅要看到我们所忍受的屈辱,还要研究别人是如何强大的,我们又是如何不那么屈辱的。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空日益增长的不足,还在于提供一种自我完善的手段,这是最直接的手段——修正和吸收。

葡萄牙的繁荣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皇权使葡萄牙人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但资源的缺乏迫使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变得强大。后来重新统一的西班牙也是类似的情况,两者的竞争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兰人打开国门,用他们的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渴望在海上经营。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地增加他们的财富,并开始与东印度公司进行全球贸易。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弘扬其文化精髓,成为高度发达的国家,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其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最终还是富强了。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教育,走上了两次侵略外国的道路。日本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完全脱离了亚洲的劣等大国行列。俄罗斯凭借彼得大帝的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了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的延迟也给了俄罗斯足够的时间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最终成为世界强国,从而能够与冷战118年后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的美国抗衡。

影片中几个地方都出现了中国,而更发人深省的是穿插在各个国家崛起时期的中国局势。首先是开头,“公元1500年左右,中国处于明朝统治之下。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辟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行和威望。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消失在海洋上。”当时,世界正处于海洋时代的巅峰。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世界霸权,主导霸权的是航海技术和经济实力。中国在提升国力,其他国家在打造贸易窗口,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第二点,介绍日本的时候难免会提到中国。“邻清帝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到英国军舰袭击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新的信号。几千年来,日本几乎一直在向中国学习,甚至中国也输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很厉害。这种反对者的出现,对日本也是一种冲击。”于是,日本决定门户开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为后来进入列强铺平了道路。第三位是甲午中日甲午战争。“1890年以来,日本通过战争促进发展……日本侵略中国的朝鲜和台湾,大量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只是在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夺的赔款额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倍多,其中一大半用于扩充海军和陆军军备。”这是中国邻居日本崛起的记录。当时中国还没有意识到闭关锁国的坏根。

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西班牙和葡萄牙向我们展示了对外贸易在该国崛起中的支柱作用。荷兰商人让我们知道了诚信在商业中的重要性和筹集资金的手段。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能不适用于中国,但其革命所产生的人权自由思想却影响了全世界。

日本和苏联都是新兴国家,情况和中国差不多。我也认同我的民族优越感。但苏联吸收欧洲先进工业技术的时候,中国还享受着康干盛世带来的表面繁荣。当然不能排除地理因素。毕竟苏联和欧洲相邻,思想交流方便,尤其是彼得大帝攻占地中海、黑海港口、首都圣彼得堡之后。但是,彼得几乎虚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亲自去欧洲留学反对叛乱,这在当时是康熙力所不及的。然而,受西方工业化影响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后来国家的命运。日本看到中国输给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自动打开了通商的大门,积极与西方先进国家交流,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和使团,其中有大量的留学生自告奋勇,这与洋务运动中中国被迫留学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地理上的隔阂是当时中国被封锁的原因,那么比中国更东方的日本的崛起,会给这个借口一些打击。当然,西化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苏联的西化导致了普通民众的叛乱,在彼得大帝时期枪杀陆军兵团甚至彼得的儿子;日本的西化也导致了著名的久保俊一被暗杀。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削弱他对先进和繁荣地位的无限渴望。

中国历史走过弯路,受过屈辱,但有时候走弯路也不是坏事。走弯路可以让中国在更大的决策上不走弯路,屈辱可以让中国在未来的对抗中不屈辱。

看了大国崛起,短文很短

阅读《大国崛起》让我对世界历史有了真正的了解。本片根据史实描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从15世纪开始,在500年内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大国的历程。

但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1500年以来,欧洲列强相继出现,引领欧洲成为世界第一的新时代。五百年前,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终于有了真正的世界观。殖民列强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出现,两者都具有与早期列强相同的特点。他们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以增强国力。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是无限的。他们无法发展自己的经济特色,最终无法在无限制的消费中保持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掠夺只能暂时强大,最重要的是发展自己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的地位。

在这部纪录片中,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通过海上冒险成为海上霸主,或者说是由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体系建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以商业和自由贸易为基本条件,通过制度创新、科学文化发展而崛起的。面积只有两个北京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和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制度的创新深刻影响了现代经济,使这样一个小国在当时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永不日落的帝国”。这无疑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抓住第一次机遇,立于强国之林。但当世界各国纷纷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依然落后。明朝时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辟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行和威望。郑和死后,中国人消失在海洋中。看了这些,我觉得同学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荷兰等国家那么强大。原因在于中国发展较晚。但是中国发展很快,年收入以9.0%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其他大国的恐惧。

大国崛起感知论文集

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朝代,我想不起来中国的“竹节运动”,一个朝代*另一个朝代,在哪里被全盘推翻,全盘否定,然后变成了另一个轮回。从大趋势来看,唐、宋、元、明、清除了“风水轮流转,今年来我家”之外,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

所以,在欧洲酝酿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中国还沉醉在农耕文明的千年循环中,等待着“竹节运动”的顺利循环。

几百年前,荷兰把整个“国家”变成了超级赚钱机器,驰骋在欧洲的马车夫,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凌驾于战争之上的银行借贷自由,全球(在中国也臭名昭著)东印度公司...虽然这是一个天才的创举,但荷兰最惊人的举动不在这里:

考虑到经济效用,荷兰可以是西班牙领土的一部分,也可以把西班牙赶走,积极寻求英国女王的保护。在上述手段被宣布为“不经济”后,荷兰开始构建“国家”的存在。显然,“国家”不是必须的,除非它是一个保安,一个信用背书,一个更有效率的资源组织者;为了更高效的组织管理,商人和市民从贵族手中买下了城市的自治权,把贵族从“管理者”变成了“股东”。如果说解放思想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几百年前,荷兰可能已经在国家制度层面进行了规模性的探索。只有犹太人才能与无处不在的“商业智慧”抗衡。

轻装简行的荷兰,把所有人的力量和热情都倾注到了昔日经济的繁荣上,而英国则拾起了“伟大国家”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牛顿一定是本章不可或缺的名字。但与此同时,我又想起了我在学习牛顿三定律时是多么的无聊。没想到这是人类第一把撕裂混沌,指挥物质世界的利器。今天的教科书充满了人类智慧的所有结晶,但以照本宣科的文本形式传递知识却是一条弯路。

1215年《大宪章》公布后,英国贵族开始通过契约限制国王的权利,法国人发起启蒙运动,宣称“自由、平等、博爱”,为今天的普世价值奠定了底层基础。所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经济和军事的繁荣,也在于精神资产和文化输出。当英国颁布专利法为牛顿之死举行国葬的时候,当法国建造万神殿的时候,向科学和人文的先驱们报以极大的荣耀。同时,中国还是一个追求审美、道德、礼仪的国家,对一切科学技术的探索都被视为“奇技”而被轻视。

从此,“洋务运动”学习了外国长期以来控制外国的技巧。十月革命“送”共产主义,学习苏联老大哥的“计划经济”。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模仿、学习和复制中实践“接纳主义”。因为落后,每一步都有先例可循。现在中国的巨无霸公司大多都有外国原装。

今天说“大国崛起”,其实大家都知道,我们真正想说的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美学回归,传统技艺复兴,大国心态和自信的建立。中国人正试图拾起一些破碎的传统,但真正普遍的输出可以为下一个时代和下一个时代奠定基础。精神和文化资产在可见的视野中仍然是缺失的

庄子有一个故事,混沌凿七窍而死,几乎是对中国重道轻术传统的一种预言,然而在朝代更替的循环中,没有办法发展出“混沌”的智慧。这种极其宏观却缺乏细节的认知框架,几千年来一直难以渗透,而西方从实用性出发的方式就是一种

放下它创造一个新世界。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留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一场高房价高鸡毛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