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物理 >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张佳郡)

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张佳郡)

人教版高中物理很难。学生要想学好物理,需要在高三的时候认真听讲,一节课都不能漏。高中物理是相关的。以下是由优图整理的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

物理-人教版高一的运动图像(只研究直线运动)

1.人教版一年级物理的x-t像(即位移像)

(1)纵向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斜直线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变速直线运动。

(3)坡度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正负斜率表示速度的方向。

2.人教一年级物理的速度图像

(1)纵向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斜直线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变加速度(加速度变化)直线运动。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代表加速度。斜率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正负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区域代表正位移,横轴下方的区域代表负位移。

人教版高一物理——匀速直线运动

1.基本公式:速度和时间公式:v = v0+at;平均位移速度公式:x = t =(v0+v)/2 . t;位移时间公式:x = v0t+a T2/2;位移速度2a x= v2-v02的公式;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A是常数,A和v0在一条线上。

2.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刻的位移之差为常数,即δ s = at2 =常数。

注意:这个公式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

广义公式:第m个连续t的位移与第n个连续t的位移之差为Sm-Sn=(m-n) aT2

(2)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的瞬时速度,即= vt/2 =(v0+vt)/2;

(3)某一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S/2等于初速度v0和终速度v的平方和的一半的平方根,即vx/2=。

注:可以证明匀加速和匀减速都有

(4)零初速度匀加速直线运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独立于物体而存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产生的两种效应导致物体变形或改变其运动状态。

4.力的分类: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性、摩擦力等。;②按力的作用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撑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1)地球上的物体受重力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②重力方向始终垂直向下。

(2)重力: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影响,但从效果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所有部分都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重心,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一般采用悬浮法;③重力的大小:G=mg

6.弹性:(1)经历弹性变形的物体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性。

(2)产生弹力必须有两个条件: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接触处发生弹性变形。

(3)弹力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必须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指向绳子沿绳子收缩的方向。分析拉力方向时,首先要确定受力对象。

(4)弹性:弹性的大小与弹性变形的大小有关。弹性变形越大,弹性越大。弹簧弹力:F = Kx (x为伸长或压缩,k为刚度系数)

(5)判断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弹力的方法:如果物体之间有微小变形,难以检测,可以用假设法判断。

7.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①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大于G;或者等于g;或者小于g;②是滑动摩擦系数,它只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度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相对运动速度和正压FN无关。

(2)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无关。

尺寸范围:o

注: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也可以与运动方向形成一定角度;②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可以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③摩擦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④静止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影响,运动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影响。

8.力的合成和分解:(1)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它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一起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个力叫那些力的合力,而那些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并发力的合成:1并发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些力称为并发力;2力合成法: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力合成;③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相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以代表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其邻边,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

求f的合力公式(F1和F2的夹角);④注:a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b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f1+F2;C .合力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分力;当两个分量成直角时,使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9.物体在并发力作用下的平衡:(1)物体在并发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1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2)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恒定,加速度为零,这是物体在并发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2)物体在并发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物体在并发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 =0

①两种力的平衡:这两种并发的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②三个力的平衡:这三个并发的力必须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在大小和方向上等于第三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须与第三个力平衡。

(3)如果一个物体在三个以上并发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以采用正交分解,且必须有:

f和x = f1x+f2x+...+fnx = 0

f和y = f1y+f2y+...+fny = 0(根据接触面或运动方向分解)

10.机械单位制(1)物理公式不仅决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还决定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基本单位是根据实物量运算的实际需要选择的几个实物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建立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称为导出单位。

(2)在物理力学中,选择长度、质量和时间等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他导出单位一起构成力学单位体系。可以选择不同的基本单位,形成不同的机械单位体系,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为米、质量为千克、时间为秒,从中可以得到其他衍生单位,共同构成国际机械单位体系。

11.牛顿运动三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