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物理 >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刘美娟)

知识点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刘美娟)

高中物理包括哪些知识点?高一哪些物理知识点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下面,Youtu。com整理了一份高一物理知识点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节意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在空之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体育的特征:普遍性、永恒性和多样性

参照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的,这个参照物叫做参照系。

2.参考系统的选择是免费的。

1)必须使用相同的参考系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

2)引用对象不一定是静态的,但被认为是静态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研究中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成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叫做质点。

2.粒子条件:

1)对象中每个点的运动完全相同(对象平移)

2)物体的大小(线性) < <它经过的距离。

3.粒子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的。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简化复杂问题。(为方便研究而建立的高度抽象的理想对象)

第二节时移

时间和时刻

1.时钟指示的读数对应于某一时刻,即时间,对应于时间轴上的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对应时间轴上的一个周期。

△t=t2—t1

2.时间和力矩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是min和h。

3.通常问题中的初始时间为零。

距离和位移

1.距离代表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它是一个标量,不能完全决定物体位置的变化。

2.从运动起点指向运动焦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它是一个矢量。

3.在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才叫做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4.只有当粒子沿一个方向直线运动时,位移才等于距离。算法不一样。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点计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一般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秒..

第4节物体运动速度

物体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率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对应位移和时间间隔)

物体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位移发生的时间t之比。它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为米/秒..

v=s/t

瞬时速度(对应位置和时间)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前后无限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它的方向是物体通过运动轨迹上的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5节速度变化的速度和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

a=(vt—v0)/t

2.a由F和M而不是△v和t确定。

3.变化=最终值-初始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数量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的速度

5.如果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其速度均匀变化,那么物体的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程度)是过程量。

第六节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

1.s-t图像是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学中,斜率k≠tanα(2个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像中两条线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在此时相遇。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

1.v-t图像是描述以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年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形。(不反映物体的轨迹)

2.图像与时间轴之间的区域表示物体的位移,T轴以上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的位移是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第二章探讨匀速直线运动规律

第一和第二部分探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记录自由落体的轨迹

1.物体仅在中性作用下从静止状态落下的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假设→逻辑得出结论→实验检验推论→修正和推广假设

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恒定的匀速直线运动,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

重力加速度g总是垂直向下。它的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vt2=2gs

垂直抛射体运动

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化)

1.速度公式:vt = v0-gt位移公式:h = v0t-gt2/2

2.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为t=v0/g,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等于回落到投掷点的时间

3.最大上升高度:s=v02/2g

第三节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定律

1.基本公式:s=v0t+at2/2

平均速度:vt=v0+at

3.推论:1)v=vt/2

2)S2—S1=S3—S2=S4—S3=……=△S=aT2

3)初始速度为0:

S1:S2:S3:……:Sn = 1:3:5:……(2n—1)

4)初始速度为0:

t1:T2:T3:……:TN = 1:(√2—1):(√3—√2):……(√n—√n—1)

5) A = (SM-SN)/(M-N) T2(利用前几节的位移减小误差→逐步法)

6)vt2—v02=2as

第四节汽车驾驶安全

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制动距离(均匀减速)

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3.制动距离取决于汽车的初始速度和路面的粗糙度

4.追赶/遭遇问题:掌握两个物体速度相等时的临界条件、时间与位移关系、临界状态(甚至减速到静止)。图像法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第三章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探讨变形和弹性之间的关系

理解变形

1.物体的形状变回体积,简称变形。

2.分类:按形式:压缩变形、拉伸变形、弯曲变形、扭转变形。

根据效果: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3.判断是否有弹性:1)定义方法(生成条件)

2)移动法:假设其中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

弹性和弹性极限

1.把物体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弹性。

2.外力消除后,物体的变形可以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弹性变形。

3.如果外力过大,外力消除后,物体的形状无法完全恢复。这种现象是物体的弹性极限被超过,发生塑性变形。

探索弹性

1.变形的物体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施加力,因为它需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个力叫弹力。

2.弹力的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变形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索弹力沿着绳索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的弹力可能不沿杆方向。

弹力作用线总是穿过两个物体的接触点,并遵循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极限内,弹簧力F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中的k称为弹簧的刚度系数,反映了弹簧变形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在第2节中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

1.当两个接触的物体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的摩擦称为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之间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称为滑动摩擦。

3.滑动摩擦力f与正压N(≠G)成正比。即f = μ n。

4.μ称为动摩擦系数,与接触材料和接触面粗糙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并与它们的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和相对速度无关。

8.摩擦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此时产生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2.物体上的静摩擦力是有最大极限的,这个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外力决定,与正压无关。它总是与切平面上的外力相平衡。0≤F=f0≤fm

5.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fm=μ0 N(μ≤μ0)

6.判断是否存在静摩擦力:概念方法(相对运动趋势);双力平衡法;牛顿运动定律;假设(假设没有静摩擦力)。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图形表示

1.力图是用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图示法:选择比例尺(同一物体上的比例尺要均匀),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按比例画出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记一个箭头。

3.力的示意图:应力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和其他几个力的作用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力和其他几个力可以互相替代。这个力叫做其他几个力的合力,其他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量。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代换,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分解。合力和分力有等价替代关系。

3.实验:平行四边形法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和分解

平行四边形法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用一条线段来表示两个同时存在的力作为相邻边,则两个相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所有向量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和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法则:将两个分量首尾相连,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有向线段代表它们的合力。

3.如果F是F1和F2的合力,θ是F1和F2之间的夹角,那么:

f =√F12+F22+2 F1 F2 cosθtanθ= F2 sinθ/(F1+F2 cosθ)

当两个力垂直时,F = F12+F22;当两个力相等时,F=2F1cos(θ/2)

4.1)| F1—F2 |≤F≤F1+F2 |

2)随着F1与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量同向时,θ=0,合力最大:F=F1+F2

4)当两个分量相反时,θ= 180°,合力最小:f = | f1-f2 |

5)当两个分量垂直时,θ= 90°,F2=F12+F2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理:力的实际效果/方便的问题解决(正交分解)

2.应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第5节平行力的平衡条件

并发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不一定作用在物体上),这些力称为并发力。

寻找合力的平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如果一个物体在并发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叫做并发力的平衡。

3.双力平衡是指一个物体在两个并发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平衡条件是两个距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李铎也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将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有利于处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多个矢量(力)的分解。

第六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1.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它也接受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须有物体施加/手力)和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相同:大小相等、相反且共线

异质性: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生成、变化、小时),异质性(不同的效应,无法抵消),两种作用力性质相同。平衡力不具有同时性,它们可以相互抵消,两种力的性质可以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状态无关。两种力量的产生和消失是没有顺序的。两种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有各的作用。

第四章力和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和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P76,77,和单摆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所有物体始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其原始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的唯一标准。

4.物体未受力时,惯性表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当受到外力时,惯性说明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节和第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索物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加速度、合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见B书中P93)

牛顿第二定律第四节

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组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 F/m(k=1)→F=ma

3.k值等于单位质量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的力。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一个物体从一种特性变为另一种特性时,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适当选择某一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暴露临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