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文综试题 > 2019年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赵剑)

知识点

2019年山东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赵剑)

 & # xa0

2019山东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大规模自由流动,形成了自由结社和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去王室或统治者的领地。这主要反映了时间

A.教育和文化正在逐渐走向衰落

B.“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式形成

C.知识分子脱离现实

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2.北京大学邓晓楠教授提出的“拯救原生文化带”的思想,意味着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已经从最初的商业动机转变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语言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直至交融在一起。这表明陆上丝绸之路

A.先进文明的形成

B.注重塑造文化特色

C.促进不同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D.创造灿烂的草原文化

3.从下表信息中可以确定的历史事实有

A.开元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从开元到天宝,农业非常繁荣

C.中唐时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安史之乱没有破坏农业

4.明朝皇帝使用印章,在文书制度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个活动关节“卢”,记载:“纸的一半与书空结合,字体大小写,右一半记载,左一半在纸书上付天下...收起来,半印纸藏在里屋。”明代的这种做法

A.加强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B.促进不断改进中央机构的职责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效率

D.致力于建立政府权力制衡机制

5.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棉花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这一时期

A.中国棉花贸易量与贸易价格成反比

B.列强的入侵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C.外国棉布在中国的竞争优势增强

D.中国农业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

6.1891年,康有为出版了《新学考与伪经》。“新学”是指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研究。康有为认为,这段文字是孔子传下来的真经;古经不存在,是王莽为篡位伪造的,抹杀了孔子的大义,所以要“灭纲证伪”。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促进学术考证和辨伪

B.基本符合儒家思想的发展

C.体现了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动摇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7.1933年,蒋介石派宋子文游历欧美,向其他国家借钱,如向湘脉借5000万美元(后改为2000万美元),向杭航借4000万美元空,向英国借500万英镑。蒋介石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做好局部抵抗的准备

B.增加军费,全面包围红军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为启动法定货币改革筹集资金

8.以下是1952年至1958年中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这一时期

A.“左”的错误已经蔓延到科学研究领域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学研究的热情

C.“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腾飞

D.新中国逐渐进入“科技救国日”

9.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法从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这种演变主要反映了统治者

A.因势依法治国

B.寻找权力的法律基础

C.调整执政策略,适应现实需要

D.注意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10.1847年,作家夏洛特·勃朗特在英国所谓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写的小说《简爱》出版。女主人公简爱出身卑微,却拒绝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力量,追求平等。这表明小说的重点在于

A.无情地揭露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

b仔细刻画了女主角的反传统心理

C.用理性主义的武器批判男女关系

D.攻击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现实生活

11.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卡罗莱纳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到新墨西哥州,没有人在田里摘棉花。葡萄园里还有未割的葡萄,橄榄园里满是腐烂的水果,这和它有密切关系

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美国企业劳动力不足

C.贸易保护主义在各国广泛推行

D.全国农产品结构调整

12.美国学者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对冷战结束后未来国际关系的描述和预测,画了如下示意图。根据这一点,他试图解释

A.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世界总是处于矛盾和冲突的动态发展之中

C.美国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世界多极化和多文明的关系取代了两极对抗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宋太祖说:“如果我们不压制兼并,富人的空间就会为我们的国家保留时间。急贼,边境骚乱。兼并的财富,愿意失去,是我的事。”在宋代,除了国有土地,即公有土地,私有土地只需要经过正常的交易程序。土地承包合同将上报当地政府,经政府批准,加盖公章(这种土地承包称为红合同),土地权属转移即完成。

——摘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调查》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前夫之地,为公所有,是精进不磨之论。在人类之前,土地是自然存在的,在人类被消灭之后,土地将永远存在。可见土地归社会所有,同时人是恶的,是私的。”“想要生产平均分配,首先要把土地收回给大众,然后才能寻求社会的永恒幸福。”

——摘自吴建杰《孙中山及其思想》

材料3中国共产党真正进行的土地改革始于1946年,终于1958年左右。这一轮土地改革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根据一九四六年的“五四指示”,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允许贫农取得土地。第二阶段,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农村旧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化(初级社会和高级社会)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摘自刘正山《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改革史》

(1)根据材料结合知识。总结评价宋朝的土地政策。

(2)根据第二份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3)根据第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个阶段土地政策的影响。

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顾]

材料

汉文帝即位后,为了选拔人才,发起了考察提拔制度。晁错被推荐。文帝还鼓励大臣们出主意,讨论政治。廷尉张释之依法几次反驳皇帝。文帝并不介意。相反,他总是把重要的任务托付给张释之,表现出开明君主的宽容。文帝也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取了秦朝之死的教训,废除了以言惩恶的“诽谤罪法”和一人犯罪、合家的“坐而坐法”。齐春雨被判肉刑,他的女儿缇萦取而代之。文帝大为感动,所以废除了肉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宽严相济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汉文帝史》曰:“海阔。因礼义兴旺,数百犯人被判刑,并处以数种刑罚。《汉景帝书》曰:“汉兴,扫烦恼困苦,与民安歇。至于孝与礼,孝顺与顺从,五六十年之间,至于改风俗习惯,利民醇厚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总结中国皇帝的改革措施。

(2)根据资料和知识,分析中国皇帝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1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威尔逊希望通过他的十项和平原则来实现他的国际声誉。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不得不利用威尔逊的名声和“中立”地位做出空洞的声明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10.“开放外交”,和平原则中最大的一首歌,让英法大为恼火。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另一方面,美国想对日本做出一些让步,以便能够打破“英日同盟”。所以,双方都不想得罪日本。”。

因此,德国将其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日本。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各国应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的原材料和市场,以维护远东和平”。1922年2月,中日两国正式签订《解决山东未决案件条约》,该条约记载在华盛顿会议纪要中,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自冯辉《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对山东问题态度研究述评》

(1)根据资料,分别总结了英国和美国在巴黎和会上对日本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所学的材料和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的原因。

16.(历史-选修4:外国历史人物评论)

唐·蔡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出生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封建教育。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他致力于研究各国的政治和外交事务,并参与改革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我们开始组织“义社”,作为日后武装起义的策动机关。“正气会”之名,出自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所著《正气歌》。在宣布正气社成立的序言中,一万人抨击清政府“以恶臭为主,以奴才为主”,指责清政府向洋人投降,成为洋人的奴隶,强调“非吾族,其心必异”。另一方面,他口口声声“忠君爱国”,说:“日月不尊其余,君巨之意怎能废”,并承认与光绪有君臣关系。19年,唐·率领一支10多万人的自卫军在长江流域起义。起义还吸引了革命者,促进了保皇派的分裂和革命者的发展,为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911年武昌首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摘自刘欢《唐·蔡畅与自卫军起义》

(1)根据资料,总结了唐与改良派政治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知识,说明唐蔡畅起义的影响。

三,随笔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1750年前后,普鲁士的绝对君主根据启蒙运动的理性原则废除了地方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制的现代行政体系,确定了普鲁士“警察国家”的政治基础:在拿破仑战争造成国家危亡的紧急状态下,普鲁士自由官僚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对绝对君主制度下的行政体系进行了重组, 用“行政自由”取代“政党和政府自由”1850年前后,在欧洲政党和政府民主运动的推动下,在“普鲁士式”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建立了政府权力对君主而不是议会负责的运作模式

——摘自徐健《普鲁士模式到行政现代化》

论文以材料为主,结合近代世界历史的具体史实,由本人撰写,并对拟写的论文进行阐述。(要求:写清楚题目,阐述历史与理论的结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

[详细说明]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不仅数量增加了,流动性也增加了。士子不再像过去那样与皇室或王公保持密切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与权力的分离,于是选择了a项,正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说法是绝对的,所以B项是错误的;知识分子的自由流动并没有脱离现实社会,而是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排除了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不符合物质题材,所以排除D项。

[点睛之笔]

百家争鸣的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落,诸侯纷争,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学者主动,被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官学”到“民学”。

2.C

[分析]

[详细说明]

陆上丝绸之路“由最初的商业动机生成为高于经济利益的文明形态”,说明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所以C项是正确的。资料显示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但无法判断是否属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错误;丝绸之路在陆地上的主要作用是经济交流,不是创造独特的文化特征,也不是创造灿烂的草原文化。

3.B

[分析]

[详细说明]

从第一份材料可以看出,开元天宝时期,普通人的食物多年不能吃;从第二份材料可以看出,天宝五年的粮食价格非常便宜,说明粮食供应相对充足;从第三种材料可以看出,开元全盛时期,公私仓都非常充实。所以从三个材料中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开元至天宝农业的繁荣,所以选择B项。开元时期南方经济快速发展,从材料上看不出来,所以A被排除在外;农业商品化趋势的加强与材料的主旨不符,c错了;安史之乱显然破坏了农业,所以D项是错的。

[点睛之笔]

快速解决历史数据筛选问题的技巧是实施多重验证的方法,即如果给定的材料大部分描述了相同的事实,就可以确定历史记录的正确性。

4.A

[分析]

[详细说明]

根据标题,这是明成祖为了防止官员在保留的空白皮书上作弊而实行的一种半封划界制度。这个制度既有效保证了文书的安全,又加强了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把皇权放在了金字塔的顶端,所以选择了A项。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提高中央组织,B是错误的;此举明显没有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效率,C错了;古代君主专制,不致力于权力的制衡。d错了。

5.C

[分析]

[详细说明]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棉花进口普遍增加,而成交价格逐渐下降,也使得物美价廉的西方棉布在中国的竞争力增强,所以选择了C。1872-1874年棉布进口减少,但棉布进口价格仍下降,a项有误;从图片信息中很难得到B项,所以排除;图中没有显示是中国农业,因为中国进口国外棉布,不包括d项。

6.C

[分析]

[详细说明]

根据材料资料,康有为认为新学是伪经,旨在为改革制造舆论,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所以选择了c .这种做法不是为了学术研究去鉴别真伪,排除A项,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排除B项,动摇儒家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D项是错误的。

7.B

[分析]

[详细说明]

根据所了解到的材料和知识,蒋介石在1933年国民党军队疯狂包围红军的时候,打着“外忙内定”的旗号,以各种方式加强剿共力量,所以选择了b项,材料中蒋介石主要是包围红军,没有做好局部抗战的准备,所以排除了A项;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不是材料中的主要目的,C是错误的,筹集法定货币改革的启动资金显然不是中国人民党的主要目的,D是错误的。

8.A

[分析]

[详细说明]

从材料信息来看,一五期间科研项目有100到400个,反映了科研成果的快速发展。但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一个月的科研成果是1952年至1957年五年的近7倍,充分说明科技领域出现了盲目的“大跃进”。所以材料对比主要表现为科技领域的“左”的问题,所以选择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所以C项是错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所以D项被排除在外。

9.C

[分析]

[详细说明]

罗马普通法时期,贵族随意曲解法律,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在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从而说成文法的出现是符合统治者现实统治的需要,所以选择了c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依法治国,A是错误的;习惯法还可以为统治者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重要性,故排除D。

10.D

[分析]

[详细说明]

从《1847年的英国》、《拒绝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追求平等》可以看出,主人公简爱在工业革命下对英国男权社会的反抗。这说明小说对工业革命下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揭露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所以D项是正确的。材料不是批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的虚伪,这是错误的;反传统心理描写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表达,b是错误的;在材料上,理性主义的武器不是用来批判男女关系的。c错了。

11.A

[分析]

[详细说明]

按照“1932”的时间和地点,在当时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辛辛苦苦生产的东西往往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或者根本卖不出去。所以出现了很多农产品宁可烂在地里也不摘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所以选择了A项。经济危机的时候,不是劳动力不足,B错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与材料上的现象没有密切关系,C错了;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举措,应该是1933年以后的D错误。

12.D

[分析]

[详细说明]

根据题干和示意图可以看出,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变为各种文明和势力的矛盾和冲突,有轻有重,所以选择D项。从资料、示意图和学到的知识可以看出,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从目前来看,存在着超强的情况。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多极化只是一个尚未完全形成的趋势,所以A和C是两个错误;世界总是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不符合图片的主题信息,所以排除B项。

13.(1)政策:不建立土地制度,不打压兼并,允许卖地。评价: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普及,有利于大型铁农具的利用,有利于水利的发展;土地兼并过度发展会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也会强化地方势力,影响集权;土地被吞并后,大量失地农民无依无靠地发动起义,威胁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

(2)土地政策:平均土地权利和土地所有权。目的: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和富人专制,谋求人民幸福。

(3)影响:第一阶段: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阶段: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团结中农富农,减少土改阻力;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经济上实现了翻身。第三阶段:建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发展。

[分析]

[详细说明]

(1)根据材料一“不要压制兼并”,可以看到土地制度没有建立,兼并没有被压制。根据材料一,\"私人土地交易只需要通过正常的交易程序\",我们可以看到土地销售是允许的。第二个问题的评价是基于材料一的资料和从土地兼并到土地大规模开发,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农民起义,对社会稳定和王朝统治的威胁所学到的答案。

(2)关于土地政策的第一个问题基于材料二:“想要平均生产分配,首先要把土地收回给公众”,就可以得到平均的土地权,土地是国有的。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和富人专制,并根据物质2“寻求社会永恒的幸福”的信息寻求人们的幸福。

(3)第一阶段,根据材料三“让贫农得到土地”中的“1946”,结合解放战争的历史,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阶段,答案基于“中国实施的土地改革”的信息和1950年实施的土地改革的影响。第三阶段根据材料三可以称为1953年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体化”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结合所学,可以从建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回答。

[点睛之笔]

本题目属于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

(1)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这样备选中的表述基本不在教材中,这是对学生更高层次能力的要求。

(2)在做这类问题时,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常用的基本理论包括共性与个性关系原则、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量变与质变原则。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求异,从异中求同。

14.(1)措施:启动检查和推广制度;鼓励大臣们出谋划策,讨论政治;改革法律,废除体罚。

(2)特点: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弘扬了民俗风情;为西汉盛世奠定了基础。

[分析]

[详细说明]

(1)根据材料“为了选拔人才,启动考察晋升制度”,启动考察晋升制度;根据材料,“廷尉张释之依法几次顶撞皇帝,文帝并不觉得尴尬”,结论是鼓励大臣议政;根据“为此,体罚被废除”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体罚被废除了。

(2)第一个问题的特点与汉初道家的“无为”思想根据材料和治国思想有关;第二个问题的影响是基于“化俗为醇”的信息和来自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矛盾、化俗的回答。

15.(1)态度和目的:英国与日本关系密切,形成“英日同盟”,目的是利用日本在太平洋的势力钳制美国。美国对日本作出了一些让步,目的是为了打破威胁其远东和太平洋利益的“英日同盟”。

(2)原因:欧美列强与日本在亚太地区扩张中的矛盾加剧;美国侵华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得到列强的承认;中国实施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战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民族意识上升,民族解放运动前进。

[分析]

[详细说明]

(1)第一个问题是基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钳制美国”这一材料,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英国和日本接近牵制美国;根据材料,“美国想对日本作出一些让步,博取好感,从而打破‘英日同盟’”,可以知道美国的态度和目的。

(2)根据材料,“是基于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的原材料和市场,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并从欧美矛盾、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政府的外交战略、中国五四运动的斗争等方面回答。

16.(1)区别:改良派走的是自上而下的改良之路;唐·主张团结革命派,走的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同:维护光绪皇帝;坚持君主立宪。

(2)影响:起义促进了保皇派的分裂;促进革命力量的成长;促进了革命思想在湖广地区的传播;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分析]

[详细说明]

(1)不同的是,根据“开始组织“义社”作为今后武装起义的策动机关”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唐·主张团结肃反,根据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改良派主张改良得到了答案;从“崇尚忠君爱国”、“承认君臣关系”的材料和改良派的主张可以看出,共同点是维护光绪皇帝,坚持君主立宪。

(2)根据材料“它促进了保皇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发展,为推动湘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1911年武昌首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答案可以一一概括。

17.例1:

题目:启蒙思想为近代普鲁士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阐述: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思想,思想家们提出了未来社会的构想,为现代西方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来源。在1750年前后的普鲁士,统治者根据启蒙运动的理性原则,结合当时的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废除了当地的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建立现代行政制度。然后,受启蒙运动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普鲁士逐渐走向了君主立宪的二元国家。综上所述,启蒙思想为普鲁士形成现代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2:

题目:普鲁士与英法在建国过程中的异同。

阐述:普鲁士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没有脱离欧洲发展的基本模式。从封建帝制到民主政治的政治过渡,从传统等级社会到尊重平等和个人自由的市民社会的社会过渡。但普鲁士行政体制改革的程度和模式与英法明显不同。首先,英法两国都经历过暴力革命,但普鲁士是“改革”而不是“革命”。其次,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的是,普鲁士传统的支柱君主制从未被从根本上触及到权力的核心。所以英法资产阶级民主从来没有在普鲁士建立过,而普鲁士建立的是君主制和现代民主因素的混合体。

[分析]

[详细说明]

这个题目是典型的开放性题型,回答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读史料,获取题目,然后依靠材料。并对提取的主题进行了阐述。根据材料,本课题可以从“启蒙思想为近代普鲁士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或“普鲁士与英法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异同”中提取论据。第二个问题阐述了前者的观点是根据物质资料并借鉴“启蒙思想、普鲁士的社会地位和普鲁士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而论证的;后者从普鲁士的国家建设模式、政治体制改革的程度、根据材料和学问的不同革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回答。

[点睛之笔]

本题目属于典型全国卷开放题中的情景创设型。也就是说,通过创造新的情境,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结论和观点,这些结论和观点不是由命题者批判性地定义的,而是由学生选择论证的起点。回答这类问题时,只要学生能有效地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就能说得通,有证据。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