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数学 >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你的复习助手(姚美任)

知识点

高考数学知识点整理 你的复习助手(姚美任)

有句话说得好:数学考得最好。只要数学能考高分,高考就是小事。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

公式1:

设α为任意角度,同一端边相同的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2:

设α为任意角度,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3:

任意角度α和-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π-α和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2和公式3得到: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2π-α和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1和公式3得到: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6:

π/2 α和3π/2 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余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余α

cot(3π/2-α)=tanα

(以上k∈Z)

注意:做题时,最好把A当成锐角

高考数学知识点的记忆

01设置和功能

1.内容子交集和补集,以及幂指数对函数;当性质为奇数或偶数,增加或减少时,观察到的图像最明显。

2.出现复合函数公式,区分性质乘法规律;要想详细证明,就要把握那个定义。

3.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都是倒数函数;基数为1以外的正数,1的两边增减变化。

4.函数域好找,分母不能等于0;偶数根必须非负,零和负数没有对数。

5.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均匀;其他函数的实数集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交的。

6.两者是具有相同单调性质的互逆函数;图像是轴对称的,Y=X是对称轴。

7.求解很正则,转换域反求;反函数的定义域,原函数的值域。

8.幂函数性质好记,降分编入索引;函数性质取决于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

9.偶亲偶子偶函数,偶亲非奇偶函数;在图像的第一象限,函数增加或减少,以查看它是正还是负。

02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是函数,标有象限符号;函数图像单位圆,周期奇偶性增减。

2.同角关系很重要,需要简化证明;在正六边形顶点从上弦切到底弦。

3.在中间写数字1,连接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形的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线。

4.顶点的任何函数都等于接下来的两个除法;归纳公式好,正负后变大变小。

5.成为税务角查表,简化证明;二的半整数倍,奇偶性不变。

6.以后者为锐角,判断符号的原始功能;将两个角度之和的余弦转换成单个角度进行评估。

7.余弦积减去正弦积,改变角度变形公式;而差积必须同名,互补角改名。

8.先计算证明角,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由难到简。

9.以逆变原理为指导,提高功率,降低功率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等式的思想指明了方向。

10.普适公式不是一般的,先变成有理公式;公式并行反向使用,巧用变形应用。

11.1加余弦想余弦,1减余弦想正弦;第一个升功角度减半,是升功降功的常态。

12.三角函数的反函数本质上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确定角度值范围。

13.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改名字;简单三角形的方程化简为最简单的解集。

03不平等

1.解不等式的方法,利用函数的性质;回指的不合理不等式转化为合理不等式。

2.更高的时代向着更低的世代,循序渐进的转化应该是对等的;数字和形状之间的相互转换有助于解决问题。

3.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实数是有力的;差与0比较,商与1比较。

4.对直接困难分析透彻、思路清晰的综合方法;常用非负基本公式,正难度反证。

5.还有重要的不等式和数学归纳法;图形功能帮助,绘图建模施工方法。

04系列

1.等差比级数,通项公式n项之和;两个有限性求极限,依次改变四个运算。

2.数列的问题是可变的,方程化为整体计算;级数很难求和,错位抵消了巧妙的变换。

3.取长补短的高斯法,计算拆分项的求和公式;归纳思维很好,做个程序好好思考。

4.数二看三联想,猜测证明必不可少;还有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是程序化的。

5.先验证再假设,从k加1到k;推理过程一定要详细,用归纳原理来证实。